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增城中学 张华梅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的发展
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的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说古是为了论今,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警示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荒漠化的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的“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和应用课堂知识的评估材料。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思路设计:
1.教材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
精选
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知识关系
通过教材的分析,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
3.教学设计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使知识直观化,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得出具体防范措施。
(2)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读图、析图、用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取知识。
(3)案例教学法、讲述法、分析法三者相结合。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
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五、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六、教学难点:
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七、教具准备:
计算机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呈现:两张图片——森林和荒漠图片
提问:(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
(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讲授新课】
1.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
学生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精选
学生讨论 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实质——土地退化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荒漠化的分布
学生活动:阅读荒漠化分布图,分析世界和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情况。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
世界:目前,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遭到沙漠化的危害,世界上共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它们分别是:北美、澳洲、中亚以及包括中非和西亚在内的中东地区。 中国:西北地区
3.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1)请同学们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自然地理特征。 (2)学生活动:请同学读地理图册P10——11填表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精选
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 (1) 降水 海陆位置 载畜量 自然景观 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2)自然原因
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 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 (决定作用) 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3)学生活动:P23活动题 学生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参考《教师教学用书3》P55 西北地区 气候干旱 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气候干旱 高温、蒸发量大 萨赫勒地区 西部 东部 少 以下200mm以上 多 距海远 近 小 多 沙漠、戈壁 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绿洲农牧业 荒漠草原、草原 半干旱地区 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人口增长过快 说明:1.气候干旱是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2.在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25内容,填表归纳 时 期 古代(唐宋后) 近代(清代后) 现代(建国后) 人 为 因 素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大规模移民开垦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精选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草原牧区:和早农地区 学生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
(2)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P26思考题 学生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参考教学用书P55答案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学生活动:自学课本P26“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思考以下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包含哪三方面的内容?哪两条原则?重点?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有那些措施?
我国治理荒漠化成功的经验有哪些?根据图2.16,分析沙坡头治沙的经验。 学生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
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经验: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沙坡头地区往北地势渐高,是一望无际的腾格里沙漠,因此,治理中采取了三种主要方法。阻:在防护林前沿设置沙障;输:营造卵石平台,借助风水,输沙过线路;固:线路两侧,大面积固沙造林。 (2)学生活动:P29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参考教学用书P55答案 6.方法点拨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要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具体主要环节和程序如下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人为因素) 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