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肠毒血症诊断及防治
作者:秦凤兰
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第4期
秦凤兰
(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农业农村局,邢台 055650)
摘要:羊肠毒血症又被称为软肾病、类快疫,它是由D型魏氏梭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绵羊,山羊很少发病。该种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急的特点,很多患病羊常来不及治疗,突然倒地死亡。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羊肠毒血症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诊断方法,并提出有效防治手段。
关键词:羊肠毒血症;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04.066
0 引言
羊肠毒血症是绵羊养殖群中很容易继发感染的一种急性、散发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2—12月龄膘情较好的羊是该种疾病的主要发病群体。在致病环境下,魏氏梭菌进入机体后会大量繁殖生长,在肠道内产生大量毒素,毒素经过血液循环导致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震颤、磨牙、头颈后仰、口腔、鼻腔中流出泡沫状内容物,该种疾病与羊快疫症状十分相似,治疗难度大,常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为确保养殖产业安全,维护人类身体健康,需要加强对该种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高养殖业的疾病防治水平,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1 流行特点
临床上羊肠毒血症常呈现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条件性。通常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和养殖各个环境中,进入羊机体后,通常不会表现出致病性,只有当羊群受到外界多种应激因素影响身体抵抗能力下降时,该种致病菌才会表现致病性,快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导致患病羊出现典型的中毒症状。羊肠毒血症常发生于每年的春夏青草萌发和秋季牧草结籽后。绵羊养殖中,如果羊群采食大量菜叶和多汁饲料,放牧中由枯草向青草丰茂的草场转移,向羊群投喂高蛋白质的精饲料,会使胃肠道环境发生变化,酸度降低,小肠渗透性增强,吸收大量毒素常会导致发病。阴雨潮湿、地势低洼等环境变化也会诱发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
2 临床症状
羊肠毒血症具有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的特点,表现为突然发病,病情快速在羊群中传播,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临床症状,很快死亡。急性型患病羊大多表现为急性水样腹泻,不能正常行走,随后倒地不起,呼吸极度困难,从口腔和鼻腔中流出大量泡沫状内容物,头部向后仰,四肢伸直做划水状,全身肌肉震颤并出现显著的腹痛症状,通常在2~3 h后全身痉挛而死,也有少数病例会出现反复性的神经症状,最终衰竭而死。急性型病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在
短时间内出现急性腹泻,粪便初期呈粥样,黄褐色或暗绿色,恶臭难闻,粪便中常夹杂大量灰渣样的颗粒[1],随后粪便逐渐变成水样,掺杂大量黏液与黑褐色的血块,仔细观察粪便中还会夹杂大量长条状的灰白色假膜或混有黑色的小血块。腹泻症状加重后,肛门外翻露出鲜红色的黏膜,肠鸣音增强,腹痛难忍。患病羊精神沉郁,常低头在墙角一侧呆立,强迫患病羊行走时,表现为共济失调,最后全身肌肉痉挛,倒地不起,头颈后仰,四肢呈游泳状划水,大声鸣叫后死去。个别病死羊在临死前陷入昏迷状态,卧地不起,从口腔中流出清澈的溶液,角膜反射功能消失,呼吸逐渐衰弱,最后死亡。
3 病理学变化
将急性型死亡的病死羊解剖后,可以观察到特征性的病理学变化,病死羊腹部蓄积大量气体,将腹腔打开后,从中释放出大量腐臭味的气体,胃部显著膨大。口腔、鼻腔、肛门等天然孔存在大量分泌物,皮下存在气体,血液细胞不能正常凝固。将真胃打开后,可以发现内部存在大量未消化的饲料,肠道尤其是小肠黏膜高度出血,个别病死羊整个肠道呈现红色,并且存在大量溃疡病灶,心脏严重扩大,体腔内蓄积大量积液,腹膜、隔膜、腹肌和心内外膜均存在大量出血点,肺脏肿大,出血水肿严重,气管和支气管内积有大量泡沫状的白色内容物,胆囊显著肿大,内部充满胆汁。淋巴结高度充血肿大,切面呈现黑褐色或褐色,肝脏肿大,质地变脆,外观呈现土黄色,肾脏病变最为严重,稍微用力按压,则软烂如泥[2]。
4 实验室诊断
采集上述病死羊的小肠内容物,使用生理盐水充分稀释后,放置在4 000 r/min的离心机内,离心处理30 min,取上层清液,每只小白鼠尾部静脉注射,注射量为0.05 mL和0.1 mL,结果小白鼠在注射4 min内全部死亡。采集病死羊的病变脏器组织带回实验室后进行染色镜检,可以看到革兰氏阳性染色、存在荚膜的粗大杆菌,单个或成对排列,菌体和产气荚膜杆菌一致。将采集到的病料粉碎后,划线接种到厌氧肉肝汤中持续培养24 h,厌氧肉肝汤产生大量气体,并生长出浑浊一致的生长物,用玻璃棒蘸取培养物后滴加到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革兰氏阳性染色的粗大杆菌,两端钝圆,两侧平直,呈单个或成对排列。将培养物转移到牛血液琼脂平板上,37 ℃持续培养24 h,生长出圆形光滑、中间隆起、边缘整齐、淡灰色的致病菌菌落,菌落周围存在双溶血环,持续培养12 h后,菌落边缘略微不整齐,表面存在辐射条纹,呈现勋章样。将病料转移到牛乳中培养18 h后,牛乳剧烈发酵,产生大量气体[3]。致病菌能利用葡萄糖、乳糖、蔗糖、麦芽糖,产生硫化氢、靛基质,VP试验、甲基红试验和尿素试验阴性,不利用枸橼酸盐。利用魏氏梭菌抗毒素和肠道内容物进行中和试验,确诊为D型魏氏梭菌。
5 防治
5.1 治疗
由于肠毒血症发病急、致死率高,临床上主要结合患病羊的实际发病经过对症治疗。确诊后应该加强对患病羊的护理,将没有治疗价值的羊全部扑杀无害化处理,对于临床症状较轻的羊提供温食盐水,补充流失水分,并向羊群投喂优质青干草,禁止投喂精饲料,然后向患病羊灌服10%的生石灰水,大羊200 mL、小羊80 mL,连续使用2次中和体内毒素。口服磺胺脒12 g,第1天一次性灌服,第2天分2次灌服。结合患病羊的具体症状,还应该做好强心补液工作。选择使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庆大霉素、维生素C注射液、氢化可的松,使用剂量分别为500 mL、4 mg/kg体重、10 mL、20 mL,混合后静脉注射,2次/d。对于存在酸中毒的情况,添加5%的碳酸氢钠250 mL。采用上述治疗手段经5~7 d,通常病程较慢的患病羊能恢复健康,病情较快的患病羊常治疗无效死亡。
5.2 预防
日常养殖中一定要做好羊群的饲养管理,确保羊群每天能采食到足够的干草或秸秆,并向羊投喂适口性较好的饲料,避免羊群过食,防止羊群跳出羊栏偷吃大量精饲料。进入冬春季节后,由于外界温度较低,应该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在地面铺设稻草,逐渐增加饲料的投喂量。在饲料更换过程中要有一个过渡期,通常经7~10 d的过渡,使羊群逐步适应新饲料。对于放牧养殖的羊群,初夏应该减少抢青,使羊群在青草萌发较迟的地方放牧。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通常非疫区每间隔半年注射1次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三联疫苗或五联疫苗,不论大小,每只羊皮下或肌肉注射5 mL。平时应该加强对环境卫生的控制,及时清理羊舍粪便,做好动物疫病检疫,防止疫病传播流行。
6 结束语
羊肠毒血症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急、发病突然的特点,通常不会出现临床症状,突然倒地死亡。为有效做好各种疾病的预防工作,应该尽量避免随意调换饲料,需要更换时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同时,还应该采取科学、综合性的饲养管理措施,强化卫生消毒,强化羊群管理,最大程度减少该种疾病发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索依拉其其格.羊肠毒血症的诊断与治疗[J].畜禽业,2018,29(9):116.
[2] 刘崭.论述羊肠毒血症的诊断要点和防治技术[J].中国动物保健,2018,20(8):21-22.
[3] 康超善.羊肠毒血症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分析[J].畜禽业,2018,29(5):140.
羊肠毒血症诊断及防治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