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处:秦朝“焚书坑儒”
B.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解析 宋明理学地位的上升是因为其成了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不是因为明朝的思想批判运动。
答案 D
20.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D.否定封建礼教的传统
解析 顾炎武列举的这些例子,旨在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倡“众治”,表明他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其中第21题20分,第22题20分) 2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下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6分)
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 言论者 核心思想 6
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学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4分)
(3)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上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
(4)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怎样正确的认识它?(4分)
解析 第(1)问从表格中言论的关键信息“民为贵……君为轻”“天理”“良知”等可知分别是孟子、朱熹和王阳明的主张。第(2)问应从当时的形势需要和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第(3)问通过材料可反映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特点,其形成原因要从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进行概括。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孟子:“民本”或“仁政”;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致良知”。
(2)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因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
(3)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的时代特点。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4)剔除封建糟粕;吸收民主精华;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培养民族精神。 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7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4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4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4分)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历程。第(1)问至第(4)问题目本身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但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正确理解;第(5)问可分阶段概括出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但注意语言要简洁。
答案 (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4)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5)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