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表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表三)

———————————————————————————————— 作者: ———————————————————————————————— 日期:

2

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

说明:

1.本表旨在了解考生专业水平,拟订的研究计划入学后可以根据导师的意见作出调整。

2.考生填写本表必须严谨求实,一旦成果部分的陈述发现弄虚作假,将视为学风问题而不予录取。 3.本表连同报考登记表等报考材料同时交回报考院系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科、处或部)。 填表日期: 2013 年 12 月 7 日 姓名 苏泽宇 报考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导师 詹小美 一、 近年来考生本人的专业研究情况及研究成果: 1. 考生的专业研究情况: 学生苏泽宇本科就读于河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河南大学优秀学生,并获得院级优秀毕业论文。研究生阶段就读于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认真完成课程论文,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学术活动,取得优秀课程成绩,发表学术论文两篇。 2. 考生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请注明发表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 发表学术论文两篇,如下: 1.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传播的人本路径》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2. 《网络人际传播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

3

二、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研究课题论证: 1. 拟开展研究的课题名称: 《认同维度的国家软实力功能研究》 2. 拟开展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013年,改革开放的第35年,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回顾历史,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复兴”这个沉重而伟大的梦想。新时期,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全球化快速发展、国家边界模糊、大众新传媒的发展,多元的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日趋激烈。一方面“文明间的冲突”使得“我们是谁”的身份考问,日益凸显在中华民族与个体成员面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凝聚民族成员、国家公民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国家间综合国力的新型竞争,使得以文化为代表的无形影响力以较低的政治成本、社会代价以及强大的全球塑造力嬗变成为国家实力、力量的核心要素。这足以说明,在信息密集时代,文化的强大势能体现在从民族成员到国家、民族的各个层面,渗透并作用于国家间复杂的多边合作与竞争之中。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于1990年冷战结束的背景下提出,他将国家力量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简言之,硬实力就是“以力服人”的压制性力量,其作用在于以“(大棒)威吓”、“征服”、“(萝卜)利诱”为手段,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或意图;软实力则是“以德服人”的同化性力量,其作用是通过文化、政治价值观、对外政策等产生的综合吸引力而展开的对话与合作,是经由“说服”与“认同”的过程,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诉求的力量。 软实力的概念出现不久之后,就在崛起的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中国现阶段“软实力”话语的盛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硬实力不断增长的中国所采取的精明的现实主义战略,体现了文化形态综合国力演变的新趋势。而在中国,关于软实力的解读与再阐释逐渐演化出不同于约瑟夫·奈所定义的美国那种带有独占性意义的“价值同化力”的强大思潮。它是一种内部凝聚力与外部感召力、吸引力的统一,是一种 4

与硬实力相结合成正和关系的无形力量,注重的是在增强和发展文化内部凝聚力的基础上文化的外部吸引力的增强与扩散。这种文化软实力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基础,强调差异对话、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多种文化的平等协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民族文化认同其民族成员凝聚、价值体系建构、民族特色强化等一系列功能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契合。 “认同”起源于拉丁文idem,原意为“相同”或“同一”(the same),是某一或者某些社会成员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区分,自认为或被认为属于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同一性和归属感,即主体的承认、接受、被接纳和皈依。在现实性上,文化认同总是与民族认同联系在一起,而政治认同则更多的与国家认同相对应。民族文化认同是基于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经长期历史变迁,积淀和传承的心理共识,是民族成员身份识别的重要依据。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构成特定人群民族性的重要指向,经历千万次社会实践的重复和强调,以稳固的社会模式加以沉淀,内化为共同体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内涵。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同时构成的个体自我认同与社会群体认同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形成凝聚“小我”、观照“我们”、区分“他们”的身份认同与斥异。针对当今中国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仰危机、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价值迷茫,以及网络这把双刃剑带给我们的促进与弊端,民族文化认同的强化必将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成员的凝聚、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强大的支撑和动力。 二、选题意义 本选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民族文化认同培育民族精神,熔铸民族的精神支柱。 伴随着人类历史,民族是人类群体存在的最为普遍的形式,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母体。民族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与民族的生存发展同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表三)

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表三)————————————————————————————————作者:————————————————————————————————日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0dyo44m9z5dq8n1sig30fluh9boav00uf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