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福师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72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一、 概述文化的结构和分类。

1.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2.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緸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二、地理,气候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大陆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境内地理、气候环境的区域性差异,客观上构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种经济成分互立、多种文化类型并存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中原地区环境相对优越,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内聚,多文化类型融合的历史趋势,从而出现了中华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多元一体格局。

2.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与封闭

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上中华先民的勤劳和智慧,使古代的中国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长期成为世界东方乃至这个世界最富足、最强大的国度,因而产生了“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闭观念。所以,在古代中外交通史上,不避艰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各色外国人远较走出国土范围以外的中国人为多。

三、简述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范式的形成。 (2)专制制度的充分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3) 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结合,思想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现为“内圣外王”心态的形成。

福师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72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一、概述文化的结构和分类。1.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0bmk5derr92i2p9mey92mdyx423a401cc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