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用矛盾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 3、政治学分析
(1)国家的文化职能。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3)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四、思考与练习
1、2002年国庆期间,到重庆哥乐山烈士陵园旅游参观者多达20万人。许多人从内心受到“红岩精神”的感动而前往的。这充分反映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并不仅仅是金钱。
辨题:没有精神动力的世界是不完整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忽视物质条件的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调动人的精神力量,将有力地推动社会和人自身的进步。因此,没有精神动力的世界是不完整的。 (3)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手抓”,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起来。
2、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要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这是因为,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追求和实现理想的奋斗中前进的,理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影响。崇高的社会理想能推动社会发展,指导人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们在不断追求和实现理想的奋斗中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理想作为社会意识,作用再大也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其作用是第二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社会的矛盾运动,最基本的内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题目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追求和实现理想的奋斗中前进的”是正确的,但把理想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错误的。
3、2003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讨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这是执政54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第一次集中学习讨论文化问题。 党中央领导集体当前为什么要重视学习讨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
(1)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我国的经济、政治越来越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否则任何发展战略都是脆弱的甚至前功尽弃。
4、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我们党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最新认识成果,标志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
(1)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市场运行规则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的特点,要求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遵守市场交易原则。因此,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这是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 (2)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阐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来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同时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正因为如此,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第二,矛盾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尽管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但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目前,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矛盾,都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3)从政治学角度分析,为什么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5、2003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通知强调,要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为什么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第一,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开发人的精神资源,调动人的精神能量,能够有力地推进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进步。
第二,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能够使人们群众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为发展生产力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