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内容
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移动互联网给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现阶段,各种新技术裹挟着媒体不断推陈出新的“概念”、“名词”,借着资本的力量铺天盖地,以创新之名,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搅动商业银行或激进、或观望、或无助的复杂心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践出符合心理预期的创新效果。
喧嚣的表象之下,我们来看一看商业银行面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哪些障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清除障碍,走向坦途。 一、 市场与客户 1、服务界面日益模糊
以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标志,极大降低了普通民众参与金融的门槛和频率,但是,大量非专业用户发起的自助交易,带来传统银行在服务界面上的改变:界面必须适应用户习惯,而不是专业要求。银行的专业术语和服务内容,应该嵌入用户的操作场景,借助用户的使用过程,实现银行的服务目的。以直销银行App为例,单纯的直销银行App,很难吸引用户主动下载并注册信息,但是,如果把直销银行功能嵌入用户喜闻乐见的App中,当客户注册自己喜欢的App时,直销银行可以同步获得客户注册信息。这就是应用场景化需求在渠道设计中的有效实践例子。
2、服务方式逐渐整合
现阶段,消费金融热点初现,但是,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始终无力抗衡互联网企业,究其原因,是因为银行采取的方式对自己不利。
页眉内容
银行的核心优势在于长期建立起来的专业信用,和领先的风险管理能力,这些优势对于单一个人客户来讲并不突出,但是,对于企业客户来说,则是举足轻重。因此,银行应该以企业/机构为单位,提供面向企业/机构,兼顾员工和家属,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一揽子金融服务,这样,不仅极大发挥了银行自身优势,而且快速提高个人客户获得能力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企业/机构与个人客户之间的紧密关系,提高客户信息质量,分散风险因素,强化风控结果。
要实现这一目标,银行需要对现有业务分工和职责进行调整:对公、对私、小微、供应链等专业部门,负责根据特定客户设计产品、精确定价、持续优化客户对产品的比较和体验。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部门作为营销部门,负责开拓客户、推销产品、市场调研、建立渠道合作关系。分行负责管理属地客户关系、客户营销、机构运营。 如何获取大数据?
大数据应该是在业务过程中自然沉淀的信息。购买的话,应该购买数据加工结果而不是数据本身,例如:征信报告。购买数据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1、购买频率。数据是流动资产,数据具有历史与现实关联性,阶段购买不能解决问题。
2、购买方式。全量?还是,增量?
3、是否能够有效识别购买数据的真实性。这里说的真实性,指数据本身可能存在极大误导,对于不掌握数据来源的银行来说,样本和范围对于结果的影响完全不能确定。
页眉内容
获取大数据的最佳方式,是:通过合作共享数据信息;通过打通服务流程,实现数据信息在流动过程中的自然沉淀,清晰界定数据信息安全边界,彻底解决数据交换不能实时处理问题。 二、 产品与创新
产品创新的核心是定价能力,并不是产品种类多少。产品定价能力受制于风险覆盖和运营水平。风险覆盖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得到有效提升,但前提是需要低成本获得高质量的数据信息,尤其是海量的客户行为数据信息,这一点,依靠银行自身能力无法实现,因为银行作为专业金融机构,其受访范围局限于专业领域,且人均访问频率较低。虽然银行依靠自身系统无法获取海量客户行为数据,但是,银行的特殊性在于,它可以通过其专业金融服务,为客户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帮助客户做大规模、提高盈利,从而获取数据资产,提供更加精准的差异化服务。
未来,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开放的体系中,任何产品种类和功能层面的创新,都很容易被复制和模仿。因此,客户黏着度和产品定价能力,才是银行产品创新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产品定价能力的持续提升,将会倒逼客户体验管理、业务流程优化、风险控制方式、内部管理效率、运营体系精进、人员能力提高等一系列改革进入实质行动轨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银行业务部门的转型压力和困难,远远大于技术部门。因此,只有首先解决业务部门面临的难题,才能理顺关系,借助新技术实现转型成功目标。
页眉内容
现阶段,业务部门的难题在于:客户营销和产品设计不分,导致人员不给力;单一客户竞争饱和,服务内容对客户缺乏吸引力,难以突破;缺乏有效降低成本的手段和措施。
支付、小额贷款等传统金融服务,已经实现了“脱媒”,蜕变成为基础服务。因此,银行作为专业金融机构,在这一类服务领域,已经没有优势可言,应该顺应发展趋势,通过合作共享机制,打通流程环节,着力提升客户体验,分享合作带来的大数据信息,借助新技术工具,为更高层次的专业金融服务提供支持。
“十三五”时期,银行面向数字化转型的首要工作,是构建属于银行自己的“金融生态圈”。所谓生态圈,就是在某一领域形成闭环,从而可以全方位评估该体系内客户的真实状况,继而为金融服务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现阶段,大多数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实践,都带着鲜明的“电商”特色,客观上,这也是实践效果始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因为,它不适合银行。银行的核心价值在于信用,银行生态圈应该以信用为背书,以服务为手段,以产品为依托,通过整合资源、专业咨询、金融产品、撮合交易、发布信息、技术支持、风险控制、政策引领,等等方式,指导、帮助、培育客户成长,通过支持客户做大、做强,来获得自身利益,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
构建银行生态圈,银行需要提供资源和平台,不需要直接冲到前台亲自操刀,跨界提供服务。例如:在菜市场,银行可以提供一个卖菜App,通过市场管理部门,让所有商户都使用它进行交易,每销售
页眉内容
100公斤菜就奖励5公斤,但是,奖励不是来自银行,而是来自银行对于蔬菜供应链的资源整合所带来的价值贡献。
银行应该搭建并运营“生态圈平台”,放开App。通过营销合作,将金融服务植入客户生态体系中,从而实现紧密合作,根据客户需求实现有的放矢的产品和服务创新。 部门制、事业部制、独立子公司的优与劣
部门制的优势在于:专业分工明确,人员能力匹配;劣势在于:面对客户,只能提供部分产品和服务,无法适应以客户为中心的应用场景化需求,跨部门协作效率低下,客户体验差。
事业部制的优势在于:打通了客户营销和产品设计流程,面向特定客户(行业客户),具有专业服务优势;劣势在于:团队规模小,面对行业优质客户,服务竞争能力不足。事业部制的另一个劣势在于,对银行整体业务体系的影响,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配置,一旦行业趋势发生变化,对银行整体经营情况具有较大负面影响。
独立子公司的优势在于:决策效率高,市场响应能力强,机制灵活,对于创新人才具有吸引力;劣势在于:人才奇缺,创新效果难以短期(3-5年)实质呈现(有利于资本市场上的呈现)。 三、技术支撑体系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银行IT部门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方面,是现有体系的众多项目任务,一方面,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应用,恍惚间,看不到现状和目标之间的有效路径。如果继续这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