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考研过来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孔丘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四、“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它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五、“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六、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诗》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都有重要作用;《书》的目的是要人学习先王之道,特别是恢复文武之道;《礼》,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易》是一部卜笨之书;《春秋》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七、教学方法

(一)因材施教。孔丘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二)启发诱导。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不论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学思行结合。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深入思考,学到的知识应当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他认为由学而思而行,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八、论道德教育

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修养。 九、论教师

孔丘主张,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六。一是学而不厌。二是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三是温故知新。四是以身作则。五是爱护学生。六是教学相长。

【答案解析】本题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常常会以各种方式进行考查,是非常重要的考点,但较常以论述题、简答题的方式出现。因此,考生不要忽略了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思想,如墨子、荀子、孟子、董仲舒等。 三、论述题

1、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参考答案】

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仍然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的形式下,“西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人。同时,“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民主平等思想也被裹挟着一起传播。甲午战争后,经维新派的大力宣传介绍,“西学”的传播重点由科技推进到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领域,直接冲击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伦理等“中体”的核心部分,“中体西用”正面临被突破的境地。恰在此时,张之洞即时出合《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建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的更广泛传播,十分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要被新的形式所替代。张之洞是晚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1898 年着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并由此受到朝廷的重用。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以后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内篇专从“中学”发题,外篇专从“西学”发题,但所论常兼及中、西学的关系。《劝学篇》还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策略和措施,成为张之洞规划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案解析】

本题考点:张之洞的思想,中体西用。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篇章,“中体西用”一词便是在这时期出现的。本题考点常以论述题、简答题和名词解释的形式进行考查。张之洞的思想是中国教育近代转折里的内容,是一个低频考点。中国教育近代转折要求考生了解的相关内容: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2、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参考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是二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着名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育着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主要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他认为,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深人改善整个教育活动,实施和谐的教育。对于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他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在:

(1)深入了解和研究儿童。热爱学生,掌握儿童发展的规律,是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而深入了解儿童,认真地研究儿童,则是教师提高这一素质的根本途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各具特点的活生生的学生,而不存在抽象的学生。在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按教育规律施教,采用先进的方式、方法。不研究儿童,教育规律的运用和教学大纲的实施就会失去依据。因此,他要求教师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善于在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中,在游戏、参观、

课外休息时间内观察学生,在对儿童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对学生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

(2)如饥似渴地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他向教师大声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要读书,要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他指出,只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勤奋学习,一个教师在从教之初即使在知识上有空白和在教学论、教学法方面存在欠缺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没有求知的欲望,对学习没有兴趣,疏于读书,由此导致思想僵化。教师缺乏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不仅使教学失去光彩和热情,而且会成为苦差和重负。学生在这样的教师手下受教,求知的乐趣就会丧失殆尽,蒙受死记呆读之苦,禀赋和才华会遭到扼杀,从而趋于愚钝。

(3)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师的成长取决于教育学知识的质变和深化。进修提高,首先就意味着教师今天对某一教育真理的看法已经不同于昨天。一个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不断地处理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好象是在用理论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这是他的成长和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在教育教学研究问题上,他同时强调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指出教师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教育科学,加深教育理论知识,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工作的能手。另一方面,他认为这种学习是一种创造,是取得某种信念,是移植其中的思想。他说:“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是最宝贵的。只有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考研过来人

孔丘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四、“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它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06ys7yaxe20sz532alg3gznb0gt5600brk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