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第 四 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概 述 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他们在进行武装推翻清王朝斗争的 同时,在海内外先后创办120多家报刊,这一时期,革命派的报刊活动以1905年同盟会成立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至同盟会成立,为革命派报刊活动初步开展阶段;后一阶段从同盟会成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派的报刊活动达到高潮。 戊戌变法后,维新派创办的报刊绝大部分被封闭或被迫停刊。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人流亡海外。他们相继在海外创办了一系列报刊,继续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此时,他们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种。 他们在国内外先后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一大批报刊,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都超过戊戌变法时期。
1906年,以《民报》为首的革命派报刊与以《新民丛报》为首的保皇派报刊,展开了大规模的论战。这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的一次
报刊大论战。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1899秋,鉴于“康有为派所出版杂志,风行内外??革命党对之,实属相形见绌”,“将图国民之事业,不可不造国民之舆论”,便选择香港作为办报基地,“始遣陈少白至香港组织《中国日报》”。 1900年1月5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是兴中会的机关报。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辑。 陈少白(1859~1934年):儿时学习经书、古文,有较好的国学根底。以后转到广州格致书院求学,再后又与孙中山一起学西医,两人痛恨清王朝的腐败。陈少白随孙中山去香港、日本,并往台湾进行革命活动。 陈少白通中、英、日文,口才敏捷,文笔凌厉。他主办《中国日报》首先改革版面,将中文报纸的长行直排改为短行横排,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报纸面目。 《中国日报》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该报的一大特色是, 把办报和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该报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 。 该报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是革命党人重要的舆论阵地,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联络机关。 《中国日报》早期的的宣传内容 1、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 宣传反清和 反对封建制度; 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
绍英国、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民主 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 3、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
的革命活动, 宣传反帝反侵略的行动;
4、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抨击清王朝的 专制统治。 5 、广泛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活动和革命精神。
6、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中国日报》还出版了论说副刊《中国旬报》,二者合称为《中国报》。 “旬报”设有“杂俎”专栏,利用广东民间喜闻乐见的粤讴、南音、班本等文艺形式,讽刺昏庸腐朽的清朝官吏。 “旬报”停刊后, “杂俎”专栏移入日报,改名《鼓吹录》,成为中国报纸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继《中国日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香港又创办了《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唯一趣报有所谓》(《有所谓报》),创办人和主编都是郑贯公。 郑贯guan公(1880―1906),原名道,字贯一,笔名自立、仍旧,广东香山人,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杰出宣传家、报人和社会活动家。 《世界公益报》1904年1月27日创刊, 日出两大张五万字,号召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人天下,光复中国。 《广东日报》1904年3月31日创刊,自称以“发挥民族主义,提倡革命精神”为宗旨,主张以暴力手段,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1906年4月停刊。 《有所谓报》是一张通俗小报,1905年6月4日创刊,内容分庄重诙谐两部分,言论比前两个报纸更为激列。被后人称为“一纸风行,为省港各报之冠”。 兴中会时期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报刊: 《开智录》: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留学生刊物; 《译书汇编》:专门译载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名著; 《国民报》:革命倾向十分明显,曾发表章太炎的 《正仇满论》,这是革
命派最早正面 驳保皇谬论的文章; 《浙江潮》: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就 发表在此刊上??
另外还有:《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 《江苏》《直说》
1901年5月10日 创刊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大发展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也随之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民报》的创刊就是这种发展开始的标志。 《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p114 (1905 - 1910) 创刊于东京,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设论说、时评、选录等栏目。先后担任该刊主编和撰稿的有胡汉民、章太炎、陈天华、汪精卫、宋教仁等。孙中山亲自为创刊号写了发刊词。第一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以排满为中心、民权-以建共和政体为中心、民生-以土地国有为中心的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民报》热情宣传三民主义;热情介绍、支持外国民族解放斗争;介绍西方进步文化和各种新思潮;并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了介绍。创刊后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热烈欢迎。第四号的发行量已达万份,第七号又增加到1.7万份。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 《民报》创刊号第二版, 1905年12月8号发行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里,首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这就是孙中山撰写的发刊词。 太平天国战胜清兵之真景
这一时期,除《民报》外,革命派人士在日本创办的报刊还有十多家,影响较大的有: 李叔同等人主办的《醒狮》; 柳亚子等人主办的《复报》; 四川留学生主办的《四川》; 云
南留学生主办的《云南》; 河南留学生主办的《河南》等。 《河南》1907年12月创刊,同盟会河南分会主办,刘积学任总编辑,张钟端为发行人。刘青霞捐巨款2万元资助。 宗旨是“作酣梦之警钟,为文明之导线”,锋芒毕露,被称为“首屈一指”的留学生刊物,“足与《民报》相伯仲”。 鲁迅曾以令飞、迅行的笔名,在《河南》上发表了《人间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等7篇文章。 该刊出至第九期,在清领事的要求下被日本警察厅查禁。 张钟端(1879-1911年),字毓厚。清末河南许州(今许昌)人。1905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创办《河南》杂志,鼓吹反清革命。《河南》被查封后,他也被拘禁数日,释放后被革除留日官费生的学籍。受刘青霞资助继续学业。 1911年回国。武昌起义爆发后,在开封组织秘密机关,被推为河南革命军总司令兼参谋长,事泄被捕,英勇就义。被称作河南辛亥革命领袖。 刘青霞(1877~1923):河南安阳人,同盟会成员,著名社会活动家。出身于宦门巨富之家,原名马青霞,17岁时受父命嫁给尉氏县大地主、山西试用道刘耀德为妻,始改刘姓。25岁时夫亡,刘氏家业由其执掌。1906年,随其兄长东渡日本,有幸结识了孙中山、黄兴、鲁迅等一代名人,并于同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走上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道路。《河南》杂志在其资助下才得以创办发行。 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