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
鲜 龙 陈 伟
【摘 要】摘 要 本文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改革研究对象,针对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着重分析了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学生难易衔接较差、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突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深入贯彻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持续改进机制等专业认证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优化教学大纲、引入系统教学法、实施课外科研创新训练与课内项目案例分析相配合的方法等改革措施以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最终达到提高了本课程教学质量及毕业要求达成度的目的。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9(000)025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 工程认证 电力系统分析 系统教学法 教学改革
1 突出问题分析
1.1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
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身特性的影响,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知识模块划分并不统一,容易出现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而在本专业的课程中,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尤为严重。通过对比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及其它课程的教学大纲,不难发现其电力系统各元件特性和数学模型的内容与电力工程、电机学课程内容重复;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和频率调整、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内容与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内容重复;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的内容同样与电力工程课程内容重复。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知识面广、
理论性强、学时相对比较紧张,而过多重复教学内容的讲解,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较为详细、针对性地分析课程重点与难点内容,最终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深层次理解其内涵,更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1.2 教学内容由易至难过渡,学生前后衔接较差的问题
尽管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比较繁多,但是从整体的模块化知识点来看,相应的知识体系基本上都是在简单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所得到的理论、方法及思想推广、应用或过渡到复杂系统的分析。例如潮流分析是从简单开式网络到复杂闭式网络的过渡;系统短路电流计算是从简单的对称故障分析推广到复杂的不对称故障分析;同步电机简单的端口空载短路分析结论应用到复杂的端口负载短路。从往年教学过程中课堂表现反馈及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对简单系统分析掌握的很好,但是对相同知识点过渡到复杂系统分析掌握情况非常差,即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难易衔接问题较为突出。 1.3 课程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内容有大量的公式推导,如电力系统的潮流分析部分;也有大量的理论分析计算,如电力系统不对称短路故障的短路电流计算;还有大量集电场、磁场和转体运动为一体的空间动态过程的抽象理解,如同步电机的突然三相短路和电力系统的机电暂态分析。若要将这些知识点的讲解与工程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需要学生有大量的工程行业背景储备,而用于课程教学的学时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详细地给学生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直接导致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紧密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最终影响到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深刻理解与掌握。
2 改革措施
2.1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通过修改教学大纲解决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过去每次修改教学大纲都没有从整体系统设计的角度出发,各课程的教学大纲修改可以说是“各自为政”,各课程组之间缺乏对重复内容探讨分析和沟通,所以每个课程组为了保证本组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连贯性,基本都会保留重复的内容。
但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课程体系模块明确要求:各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综合考虑、整体规划、系统设计,以达到每门课程能够针对性地支撑对应毕业要求的具体指标点。这就为解决各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提供了强劲的推力。另外课程体系模块还明确要求各类课程要有合理的比例,尤为强调的是工科专业最容易忽视的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要求这类课程至少占到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本专业也毫不例外,前几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远没有达到15%的比例。为了达到这一标准,就必须新增相关的课程,但是大学期间的课程总学分并没有增加,只能通过减少各课程的重复内容,以缩小相关课程的学分从而给新增课程让出对应学分。而这方面的要求为解决各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注入了决定性的动力。
综上所述,本专业以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体系的标准要求为契机,从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各课程组老师反复讨论,提出了重复内容解决方案,即将电力系统各元件特性和数学模型的内容保留在电力工程课程中;将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和频率调整、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内容保留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中;与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内容重复;而将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的内容保留在电力系统分析中。最终达到了解决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