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演示教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传播叙事论(内形式)

传授、差异与类型:叙事与传播叙事学;

2111220004 吴镒 新闻学

传播叙事学,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传播学和叙事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部分。然而,搜遍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料,我们几乎没法从茫茫文海中寻找到对“传播叙事学”一个准确、完整、总结性的学科定义。因此,在作学科研究传播、叙事,它们看起来并不是毫无共通的地方。“传播”,在社会科学范围内,按我们所理解的,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介质传递信息的行为。叙事,叙述事情,在这一行为当中涉及到语言或者其他媒介,利用它们再现特定时间空间环境下的事件。而叙事学当中的“事”必须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状态。

叙事学,并不是简单研究人类叙事行为的科学。它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结构主义,尤其在文学领域,对小说的叙事形式进行研究。当学者提出“故事”与“话语”这一区分的时候,叙事学的理论雏形基本完成,即一方面,研究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重视的是故事的结构规律和发展逻辑,另一方面研究的是叙述者在使用表达语言所采用的方法,如正叙、倒叙等。 结合以上分析,如果我们探讨的是传播媒介其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叙事行为的话,则应该采用第一种说法,即研究媒介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规律。而学界至今并没有对传播叙事学这一边缘学科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的论文和专著,甚至连一个较为精炼的学科定义都没有。因此我们将其定性为:所有将关于传媒作品叙事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综合体。譬如短信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网络叙事学、电影叙事学、微博叙事学都能归入其中。它重视研究作品的叙事结构。

(1)新闻叙事学

按何纯版《新闻叙事学》的说法,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区别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它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边缘学科包括新闻学、叙事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而与此同时,它又具有一般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共性,同样地,需要对大量的新闻采写材料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总结新闻这一文字体裁其叙事的方法技巧。区别于传统的叙事学将虚拟色彩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新闻本身具有真实客观的属性,也给新闻叙事蒙上一层特殊个性的色彩。

作为研究新闻叙事学的两本专著,何纯版和曾庆香版两本各有特点。曾庆香版确立了“新闻话语”这一独特的叙事话语类型作为新闻叙事学最主要的研究核心。从浅入深,分析了新闻话语的结构、生成、事实建构、神话性以及意识形态建构。后面三章为本书的精华之处。许多人都会本能地接受大众媒体所提供的新闻消息,认为它们具有不容置疑,而事实上,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地域的媒体对于同一件事情的叙述方式经常伴随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尽管新闻的客观性不容许记者编辑在新闻报道中加入评论,但是有心之人总会在词句使用、叙事视角上下功夫。神话是大多数人习以为然的习俗观念,它具有难以被质疑的地位。书中讲到媒体建构事实,使得人们普遍接受某种神话,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对新闻媒体的客观公正性给予质疑。第五章对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建构的分析,响应了电视文化批判派学者柯克兰对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就是消息”改动为“媒介就是意识形态”,叙述了新闻叙事在无意识当中对受众的价值理念和思想的深刻影响。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何纯版在总结借鉴曾庆香版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新闻叙事学的研究框架,分别用四章叙述了声音、语法、话语、接受四个叙事要素,扩大了学科的研究范围。而与此同时,何版对新闻叙事学的学科定位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它认为“新闻叙事学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它将忽略题材的差别而就共同的叙事元素进行分析与研究”。确立了新闻叙事学不容置疑的独立地位。在研究当中,对于不同时期新闻作品,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的比较,体现出新闻叙事学其交叉学科的特点,防止研究单一化。而本书在学科批判性上,不如曾版,没有发现新闻叙事背后可能存在的非客观公正的真相。

欧阳照的《电视新闻的叙事学研究》主要是针对电视媒体的新闻栏目,从画面、声音、造型、文字语言等要素对电视新闻这一结合了多种表现元素的新闻体裁进行叙事方面的深入分析。电视新闻相对报刊的文字新闻而言,受其多种构成要素影响,其叙事方式也更加多种多样。譬如画面语言,不同的景深、不同的焦距、特写还是全景,都将影响电视新闻的叙事语言以及其信息内容。本书指出了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电视新闻叙事化的趋向日益显著。无论深度报道电视新闻栏目,还是纯消息类栏目也纷纷重视新闻报道的故事性。这一现象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闻表现手法,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离新闻真实性要求的现象。书中呼唤电视新闻叙事在传播内容上应回归传统,表达方式上要与时俱进。以适应不断变换的媒介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而与此同时,提高新闻从业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也是必要之路。这些肺腑之言对如今不断提倡媒介改革的业界而言,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而这本书重视理论缺乏实际应用,对国内外电视新闻栏目个体新闻叙事风格的研究、评价和叙述较为缺失,这也是其中的美中不足之处。

近年来国内关于新闻叙事学的理论研究不断,出现了不少学科论文。其研究视角主要为新闻叙事与其他体裁叙事风格的比较、电视新闻栏目叙事、新闻叙事的要素等等。质量也各有千秋。《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传播叙事化探析》一文对近年受到观众欢迎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文本叙事风格进行分析,要求民生新闻的素材要真真切切来自于市民的普通生活,通过地域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引发受众的认同和共鸣,突出了方言在新闻报道当中的重要性。其次,细节化处理和悬念化设置也是改善民生新闻叙事语言的重要途径。这篇论文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如何在千篇一律的同类栏目中突围而出,寻找到自己的突破口,立足做本地居民喜爱的特色栏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一文对之前出版的两部新闻叙事学的专著关于学科定义和理论框架给予质疑和反驳,在学科建构思路上融合了话语分析的路径,即意识形态建构的语言分析以及对新闻作品的文学性成分的分析两种思路,重点指出新闻文本的样态不同于文学文本样态,指出这是以往的学科建构所忽略的问题。由此确立了新闻叙事学一门独立学科跟边缘学科千丝万缕而又独立不可推翻的地位。

(2)电影叙事学

电影叙事学是影视研究当中与文学研究交叉的一个学科,在上世纪中期首先出现,8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电影界并得到重视。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电影的叙事话语,即故事、情节、叙述三个要素。这些要素在电影叙事是否精巧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显杰和戈德罗两本关于电影叙事学的专著,在学科研究当中具有较不错的口碑。《什么是电影叙事学》一书把电影叙事学的关键问题讲得一清二楚,探讨了词语与画面的关系,电影叙事的空间等基本但绝对重要的问题。在国内对学科的许多问题仍存在模糊不清的定义,缺乏具有说服力权威性的研究成果。而这个时候国外的同类研究专著对初学者而言具有较强的学习意义。在书中,作者有一段话很值得推敲:“电影因为演示行动与戏剧类同,因为使用言语与小说相似,如此等等。但这种戏剧性,或言语性的系数在影片中有所变化,就因为影片同时运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材料。所以,这些比较不能脱离符号学对材料的思考靠来进行,这在叙述、空间、时间和视点的阐述中已经涉及”。作为一门边缘学科,电影叙事学跟其他媒介叙事学有着一定的联系,它不可能脱离这种联系独立发展。今天的电影变成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而真正严肃用艺术的视角,用探讨文学、戏剧的态度去观察电影叙事话语的人已经所剩无几。今天谈电影叙事学,也蕴含着一群热爱电影艺术的人渴望拯救偏离正轨的电影的呼声。

李显杰的《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是国内为数不多研究电影叙事的专著,其内容学

科交叉性强烈,举了不少文学理论的例子并予以分析。其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寄理论于例子当中,对长达百年的中外电影内容了如指掌,这也体现了作者在史学研究上具有一定造诣。它认为电影叙事学比文学或小说叙事学更强调接受主题的作用。由于电影更依赖于观众的理解与参与,镜头的言说,叙述人称的设置等等,无不以观众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可以说,“讲述”以“听讲”为前提,影像的“叙事”以观众的观看、理解与阐释为基础。作者在突出创作主体对电影叙事不容置疑的作用之外,也表明了观众与电影的互动是影响其叙事方式的重要因素。具有理论创新之效。

国内许多关于电影叙事学的研究都集中关注于电影内容的叙事形式的探讨。譬如《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电影叙事策略》这样的学位论文在学界屡见不鲜,而《“跨媒介”视野下的电影叙事二题》这样从不同影像载体的角度探索电影叙事,是一个比较崭新的话题。而与此同时,作者提出贴近生活的故事,讲述个人日常生活风貌的故事,更多地会由电视电影(或许还有手机电影)来承担的观点,切合了今天银幕院线大片当道,小片难以突围的困境。由此作者提出如果能够注意到来自电影叙事的不同形态及其影像载体的异同关系的话,对选择创作不同层面的电影故事乃至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电影观众都会有所裨益。这未尝对许多有志进入电影行业的普通人而言未尝没有启发之处。

(3)网络叙事学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其结合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传统媒体的叙事要素,产生了一种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叙事方式。网络实现了像安东尼·史密斯所形容的,从“内容主权”由作者手中转给接受者。受众不仅有自主选择自己想要接受的内容之外,更加能够创造自己的读物或节目。这也影响了网络叙事的特征。

《网络叙事学》一书作者将网络超文本、网络超媒体、网络叙事语言异变作为网络叙事的三要素。具有首创性的意义。书中提到,由于互联网的实际结构主要包括窗口、链接和文本,其文本还具有动态性,随机性,其叙事特点与传统的文学叙事很少有相似之处。譬如过往文学叙事的显著特点,总围绕一个焦点进行,而互联网的超文本没有焦点或者说焦点不明显,受众的广泛性决定了浏览者全凭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对超文本的组织进行个人化阅读,确定了自己的进入角度和发展线索。也就是说,多种人对同一个话题,对叙事方式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解读。网络叙事语言异变,主要对网络平台上流行的网络语言、网络段子进行解读,由于网络写作的随意性、发表的迅捷性、流连网络的成本,迫使网络写作做出自己的

语言选择,而这种叙事形式,必然产生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呈现语言个性的审美趣味。书中对网络叙事给予了客观的解读和评价,不过分偏向赞同还是反对一方。而其中更加指出,语言的单薄粗糙,叙述的简化庸常,题材格调的单一证明主导网络叙事意识形态只是边缘化,缺乏宏观整体上的思考,与网络本身的兼容并包大相径庭。未必对其不是一种隐藏式的讽刺。

近年来,微博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获取消息、相互沟通的方法,它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单向沟通缺乏互动的特点,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社交媒体。而微博尽管存在140字的限制,但是这促使它在有限的字数里面调整它的叙事结构。微博作为网络传播的一部分,自然也属于网络叙事学所探讨的范围。而围绕微博的叙事方式,最近也引起不少学者关注。《叙事学视野下的微博传播初探》一文探讨了微博的微叙事性传播。“在传统媒体中,叙事的焦点大多关注重要时事和重要人物,而在微博中,叙事焦点却在不断扩散。微博叙事不也关注普通百姓和生活中的小人物,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微博叙事的焦点。这种叙事焦点的扩散,体现了微博叙事和传播的平民化和平等化特征”。微博是个大熔炉,它连接了中国网络2亿多用户,它同时也能够让每个人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一言一行都受到别人关注。明星和普通人,除了粉丝数量,都处在同一个平台之上。而与此同时,读者可以使用评论、转发等方式与作者进行交流,实现相同、不同观点的碰撞。微博叙事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多方面的需求。

《拼图结构、嵌套话语与扩散时间: 叙事学视域中的微博传播特征分析》一文同样也分析了微博这一特殊文体的叙事特征。同样作为一种信息发布的媒介,而自身更具有公共讨论空间的特性,微博发布这一行为承载了以特定符号系统为基础的表意过程与活动。在作者眼里,微博当中有限的篇幅使得它所叙述的事件跟一般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等体裁不同,不具有充分的空间表现情节。而与此同时,更限制它们叙事结构的复杂性。在一般人看来,阅读微博的简历度显得更强,因此这点更加降低了一般人进入微博的门槛。微博的短连接服务有助于节省微博信息空间,而将更多的内容赋予相关平台,形成延伸阅读的方式。

以上关于微博的研究都紧密联系了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研究深度。而《微博传播初探》只是停留在对微博传播的总结之上,有例子,但是作者理论深度不够,因此造成与叙事学的理论结合不够强,分析不到位。《微博传播特征分析》一文从结构、话语、时间三个结构对微博叙事进行分析,理论到位,然而作为叙事学研究,缺乏实证分析。两文可能由于学科限制,缺乏对微博平台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譬如僵尸粉、微博约架、言论暴力、内容娱乐化低俗化、系统无理删帖等情况进行详细解读,这有待以后的研究者进行深挖。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演示教学

传播叙事论(内形式)传授、差异与类型:叙事与传播叙事学;2111220004吴镒新闻学传播叙事学,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传播学和叙事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部分。然而,搜遍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料,我们几乎没法从茫茫文海中寻找到对“传播叙事学”一个准确、完整、总结性的学科定义。因此,在作学科研究传播、叙事,它们看起来并不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zyqv6d6vq0fvqu4yw276b8ve00zl600v4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