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领导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领导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设计论证 一、课题选题依据 (一)课题提出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指出,教育部将制定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2017年9月,在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批准,中国教育智库网主办,校长派承办的首届“未来校长”(基础教育)实验班第三期课程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褚宏启教授,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与培育这一热点话题与校长们进行了分享。褚宏启院长通过提炼与总结,最终将核心素养的核心归纳为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也被视为核心素养宝塔顶端的明珠,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基础教育的DNA、人才培养的指针。不同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掌握、公民素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
教育部郑富芝司长撰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褚宏启教授提出: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的重要资源, 越来越多的国家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竞争的强烈冲击下,世界各国纷纷思考如何结合时代要求对教育进行调整,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国民素质,以适应未来急剧变化的人力需求。 当下中国的教育,过于重视强化基础知识,过于重视记忆能力等这种低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最高级的认知能力,即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恰恰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孩子们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涵盖性很强的核心素养,可以把批判性思维(理性思维、批判质疑、问题解决能力等)、自主发展能力包容在内,甚至还可以把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素养统摄起来。因此,创新能力或者说创造性是人作为有理性、能思维的动物的本质体现,是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核心素养宝塔顶尖上的明珠。
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在核心素养领导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的。二、课题理论依据
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
世界的经验》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十大核心技能:(1)思维方式,即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2)工作方式,即沟通和合作能力;(3)工作工具,即信息技 术和信息处理能力;(4)生活技能,即公民、变化的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中国教育学会拟订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了如下界定,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阶段,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严谨的思考力和内省力等高阶思维;重视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持有不同看法和主张;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开设丰富的艺术教育课程,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 四、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研究内容创新:围绕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法,从教法上,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成果创新: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含义、本质的调查,发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可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课题研究思路
沿着现状分析——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研究——综合研究的思路展开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推广性,我们将以核心素养领导下的教学为背景,结合学校教学实际,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边实践、边研究、边完善、边推广,力求获得研究实效。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检索与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原始文献及学校的相关档案,了解关于核心素养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已做的工作和有关的目标体系和实施策略。吸取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比较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创造条件,构建微课、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多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并且对于实际的效果加以研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并聘请专家担任本课题研究的指导顾问,提高课题研究的计划性和效益性,以使课题规范、正常的运作,从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增长认识的双重目的。
4.案例研究法:选取所有参与研究的骨干教师所在班级,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索为研究案例,以便从实践中积累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总结和实验研究报告。
5、经验总结法: 各研究成员将课题研究的各阶段工作及时进行总结,撰写阶段性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1、严格执行湖北省教科所和黄石市教研部门对课题实施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虚心咨询,寻求帮助,接受对课题实施成果的审查和验收。
2、服从湖北省宝塔学校以副校长为课题负责人的课题工作领导小组对此课题实施的组织和
管理,以保证课题实施质量的评估。
3、努力开展课题的实施工作,虚心请教,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实施的各项具体任务。 4、及时整理资料、存档,不断总结经验和实施课题的理论。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2024年9月——2016年12月(准备阶段)
撰写申报书、申请立项,根据核心素养领导下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制定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研究班级,确定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通过问卷、提问和访谈等形式,让实施对象全面了解、明确开展本课题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树立创新教育的新理念,形成开题报告书。
2024年12月——2024年2月(第一实施阶段)
根据实验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工作,实现初步研究目标。具体如下:
1.开展教学实践和行动研究,定期交流,调整思路,明确方向,协调研究,
2、核心组成员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反思实践启示,进行经验共享和推广;探寻课堂教学的转变与成因,总结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的经验,并向全体教师做专题研究汇报,将不足与困惑以问题形式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研究主题。
3.召开课题组扩大会议。召开全体教师会议,通报课题研究情况,听取他们的指导,积极采纳他们好的建议,争取更多一线教师的积极配合。 4.发放相关书籍、文献,组织理论学习与反思评比。 2024年3月——2024年6月(中期总结阶段)
各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展示,整理、分析在实施第一阶段中的成果以及遇到的问题,继续搜集、筛选课堂观察、课例研究等资料,形成中期报告书。 2024年7月——2024年1月(第二实施阶段) 依据课题中期报告,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进一步推广研究成果,扩大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具体步骤如下:
1、每位教师每月撰写一篇与课题相关的教学案例、个案分析或教研论文,讲授一堂与课题相关的公开课。
2、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对各个教研组中定向选择的班级和教师以课堂教学汇报为平台,进行主题问题研讨,分析其变化态势,总结经验探寻规律,调整优化教与学的实践。择优安排课例展示(集体备课、说课,然后进行听课与评课),以教研组为单位撰写研究报告。 3对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进一步梳理、分解,对研究过程、方式进行必要修正,有针对性地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各项成果的搜集、整理、汇编工作,。对相关成果进行分类汇编,核心组撰写中期研究报告。保证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开展。力争实现研究目标。
20120年2月——2024年6月(整理完成阶段)
1. 根据实施情况,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2.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编写教学案例、教案集、论文集等;整理有关电子、音像资料、照片资料等。)
3.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及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