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除此之外,禅宗有的时候规定佛家弟子不得随意砍伐林木,焚毁森林,这些行为都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实践高峰的一个具体体现,所以,佛家在这方面的这种思想行为更多地能够体现在他的实际行动当中,那禅宗还积极宣扬超凡脱俗的宁静和普渡众生的这样一种伦理的逸韵,在宣扬这样的一种伦理逸韵的同时,禅宗的生态哲学的核心是要对万物持有一种关爱之情。所以,在佛家的经典《涅盘经》里它这样说道,它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前提作品,也在强调这样的一种观点。而且它说,平等和慈悲之间是有关系的,平等是对其他生命的一个尊重,而慈悲则是对于其他生命的一个关怀,所以,尊重在前,关怀在后,所以平等是慈悲的基础,慈悲是平等的一个道德发展,所以有一个前后相济的这样一个和谐的关系。

除了平等慈悲以外,佛教在生态哲学这方面还表现出一种思想叫自觉觉他,你不仅要度己也要度人,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主要的思想。我们这里插一下大乘和小乘的概述,其实在对于释迦摩尼佛的看法上,大乘和小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这是它们一个方面的区分。小乘是把它看作一个教主,一个导师,要实现一个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把它看成一个,就像我们以前认为的上帝一样,它是法力无边的,它是全知全能的这样的一个佛,这是大乘所认为的释迦摩尼佛。其次在修慈方法上是修行修慈的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的是戒定慧,这是它的三学,但大乘佛教认为除了有戒定慧,小乘还要强调八正道,大乘佛教这个也可以肯定,在除此之外除了三学、八正道以外还强调六度、四摄,这个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四摄主要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的大白话来说是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还要度人,这是它们的一个主要区别,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自觉觉他是大乘的一个思想的结晶。

自觉觉他,信仰者不仅要使自身得到利益,同时也要使他人得到利益,你不仅自己要觉悟,同时也要帮助别人觉悟,所以,按照佛家的解释,你自己与他人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所以,自己的解脱和他人解脱是分不开的,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暗含着大乘佛教的一种和谐的思想。大乘佛法对人世间,人和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人对万物之间,对众生之间,它是有这样的一种相互的度的过程,帮助的过程,所以你要理解众生要帮助它脱离苦海,这个众生既有他人,也有万物,所以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叫大乘。

所以这里《法华经》里也是大乘佛教里的一个早期经典,它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你听了这个法以后,闻,就是听了以后,法受信,闻了这个法然后你就信受,先相信它,然后又接受它,然后“勤修精进”,你听了它以后,你也相信它了,你也能接受它了,那你就在行为上按照这样来进行实践,这是它基本上强调的重心,我们要把自己当做别人,要把别人看作自己,相互的这样一种帮助,这样的一种状态,这叫自觉觉他,其实这里边就包含着人对万物,对有生命,对没有生命的,都要有一种自觉觉他的伦理情怀在里边。

还有华严宗的“六相圆融说”,这个“六相圆融说”是华严宗提出来的,佛教有“八宗”,除了我们刚才讲到的禅宗、华严宗、三论宗,还有法相宗、天台宗、律宗、真言宗,还有一个净土宗,净土宗我们一会儿还提,所以佛教的“八宗”,其中华严宗里边提到的“六相圆融说”,这“六相圆融说”就把宇宙概括为“六相”,这“六相”有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和坏相,其实它们就是一对一对的,一共有三对,这三对要相互依存,它没有相互独立,那么,让它们之间要实现一个圆融统一,这个圆融统一也是我们今天治理生态所要借鉴的一个核心思想。所以,它说,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那人与自然之间就要达到这样的一种和谐发展,这是华严宗思想里边暗含的一个内涵。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佛教里边的一个境解脱和心解脱的这样一种观点。境解脱是人作为主体,你要对你生存的外界环境进行一个优化,叫境解脱。心解脱是说,佛教除了要去除贪、慎、痴等烦恼以后,你要成佛的行为还必须从心底里去实现这样的一种解放,内心里边的一种工作,内心的一种努力,这是心解脱,所以境解脱和心解脱是一对概念。往往认为境解脱是心解脱的前提,只有境解脱完成以后,心解脱措施实现。这个境指外在环境,这种外交环境放大了说是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其实就是强调境解脱与心解脱,实际在强调我们的生态环境与人的精神领域这两个方面的思考要相辅相成,你追求境解脱是要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有序和谐,那么,但仅有这种境解脱还是不够的,人必须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真正地关心自然,去把自然当做朋友,从而追求心解脱,这样心解脱才能消除你对万物的思念,你要去占有它,这样的思念消除以后,实现这种心解脱才可能真正地与境解脱达到一种相互有序的状态。所以,人类对生态环境怎么样去做?第一,追求境解脱,与环境要有序和谐;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深层次的东西,你要实

现心解脱,通过你内心的意念,这种意念是良性的,不可能是占有的、贪婪的意念,你要用自己善良的意念来对待万物,来完善环境,来维护自然界的一种可持续的平衡状态。

那在《维摩经》这个经典里边它就有一段论述,这段论述里边,它表达了要达到心净,它概括为13个层次,这13个层次我们今天来看它提到的一个佛土净跟心净的概念,其实这是在佛土净和心净,其实是谈的一种境解脱和心解脱,这种佛土净,佛土净更多的是一种境解脱,从它们的排列次序来看,显然可以看到,佛土净在心净前面,它比心净更为基础和根本,所以意味着佛土净是心净的一个原因而不是结果,只有你做到了佛土净了,如果外在的佛土不清净,那你内心的烦恼就无法彻底地清除,你的这种杂念也无法去除,佛土净了才能达到心净,所以我们对待万物,我们改善生态环境也是一样的,比如我们的城市生态环境,首先必须要有一个过程和规划,要实现境解脱,同时还要实现心解脱,但这种心解脱和境解脱是佛法里边提到了,它给我们提供一个实践的智慧是什么?其实我们现在更多地强调是内心的想法,即你的一种思想的引领和行为的一种表现。其实,我们现在看来,佛土净更多的是我们要实现的这样一种自然的生态状态,而心净更多的是我们思想意识层面的一种解释,所以我们现在对佛家的生态哲学智慧是有所汲取,有所发扬,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种不断地升华和新的一种发扬和看法。

五、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在讲述到这几大家的生态哲学智慧的基础上,我们简单地进行一个小结概括,对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一个现代价值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第一,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可以引导人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样一种自然观,即一种有机自然观,它要丰富生命旨趣的有机自然观,它与机械自然观相对,机械自然观更多的是一种抹杀人类主观能动性这样的一种自然观,所以我们要唤醒人类,它是有助于唤醒人类的生态潜意识的。在《周易》里天、地、人三者统一,三才同德,同时在佛家的理念里边,我们又要有悲天悯怀的这样一种心念,我们要关心万物的生长。在儒家里边我们又有仁者爱人,天地与万物为一体的这样一种伦理的博大情怀。在道家里边我们又坚持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的这样一种思想。其实,这样的一些思想,这样的一些论述,其实都是我们生态潜意识的一些

智慧,所以我们必须把这样的一种生态潜意识给它挖掘出来,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而更多的是为了要将这种自觉的心态与现代人体内的这样的一种自私的杂念进行一番斗争,要把这种自觉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植入到人的体内,让人的体内在生态方面的思想、观念、意识更加纯粹化、积极化,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点,它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可以深化人们对生命的敬畏。这个我们可以简单说一下,比如《周易》里边强调,天地是人的父母,同时也要求人们要对天地有敬畏之心。孔子也讲知天命,这个天命是指自然规律,还要知天畏天,二者要相互对立,畏天更多的是对生命和自然的一种敬畏感。

第三点,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进行一种可持续性的消费。这种可持续性的消费更多地体现在是一种消费观上,但这种消费观,它是有利于控制我们现在的物欲横流的消费理念,比如目前人们对商品、奢侈品的追求,肯定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但这种消费,有的人将它称为“异化消费”,其实这种“异化消费”已经脱离了人的根本的正常的生活需要,所以,我们要用老子的清静无为来控制现在这种消费观念的蔓延,让它重新地从古代生态哲学当中进行一种自我的觉悟,道德的修养,心理的调适,还有审美情绪的一种丰富,从而实现我们现在追求的一种和谐的、可持续性的、有节制的这样一种消费,为我们的生态环境作出一些实际性的行为方面的一些贡献。

我们今天就简单谈上述的几大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也希望能够为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的治理,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谢谢!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除此之外,禅宗有的时候规定佛家弟子不得随意砍伐林木,焚毁森林,这些行为都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实践高峰的一个具体体现,所以,佛家在这方面的这种思想行为更多地能够体现在他的实际行动当中,那禅宗还积极宣扬超凡脱俗的宁静和普渡众生的这样一种伦理的逸韵,在宣扬这样的一种伦理逸韵的同时,禅宗的生态哲学的核心是要对万物持有一种关爱之情。所以,在佛家的经典《涅盘经》里它这样说道,它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zobc7ew3a667gj1yjqg01k8300x4z01cl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