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工匠精神”语境下教学秘书职业认同感的提升
作者:闫姗
来源:《青年时代》2024年第15期
摘 要:高职院校是培育“大国工匠”的重地,教学管理主体的职业认同感直接影响教学管理成效,教学管理成效又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主体的重要构成,其职业认同感普遍偏低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将该现象纳入弘扬“工匠精神”所涉的相关概念与语境内涵加以观照,不仅能够厘清内外成素,而且能为增进教学秘书的职业认同感,找到针对性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学秘书;教学管理;职业认同感 一、中西视域下“工匠精神”的丰富语境内涵 (一)“工匠”主体与“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语境
“工匠”作为某类人群的特定范畴,所指代的主体对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在古代,工匠专指掌握某项专业技术的手工业者。在近代,伴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压倒性扩张,工匠群体的主流转变为产业工人。再到经济全球化的当代,各国间的综合国力竞争又要求将工匠的主体外延,拓展为掌握先进专业技术、具备卓越创新能力的广大劳动者。“工匠精神”则是基于“工匠”群体的人文特质和价值追求,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也有不同的内涵阐释。在讲求经验理性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工匠精神”往往表现在能工巧匠对“神乎其技”与“匠心独运”的孜孜追求上。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国共筑“中国梦”的今天,“工匠精神”则是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伦理、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的高度概括,是新时期每位光荣劳动者履行本职、创造价值、实现自我的共同理念。 (二)“工匠”主体与“工匠精神”的社会导向语境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尽管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器物文明,但由于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和等级制度的制约,其主体长期得不到充分重视,所谓“士农工商”如是说。相比之下,德国作为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其精益求精的“工业文明”背后,是整个民族对工匠主体价值的高度尊重和对“工匠精神”的集体奉行。德国的现代化走的则是以“尚技”远重于“逐利”的工业兴国、技术强国之路[1]。中国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自2015年来,接连推出弘扬“工匠精神”的号召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构想,“以专业争一流,以卓越促发展”不再仅仅是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国家意志,而且也是广大劳动者发展职业生涯、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