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经济生活考点知识梳理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种类: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经济建设支出(居于首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债务支出。 【了解】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1、财政收支平衡含义: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注意:这里的平衡是相对平衡,不是绝对平衡;收入等于支出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2、财政赤字的含义: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 1、作用具体表现: (1)集中力量办大事:

A、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调节资源配置,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B、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

C、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控,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

A、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B、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C、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扩张性财政政策:①适用前提:是在经济增长滞缓,部分经济资源未必利用,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时使用。②具体措施: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3、紧缩性财政政策:①适用前提:在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使用。②具体措施: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注意:要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措施相比较)

(九)

【了解】税收的含义

①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税收必然性:有国就有税。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同其他财政收入相比,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③ 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注意: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固定,不是永恒不变;税收的无偿性是指相对于纳税人而言的,事实上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三个特征的关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无偿性要求税收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②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税收必须具有固定性。 【理解】个人所得税

1、含义: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 2、税率: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的特点是

“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我国个人工资、薪金实施超额累进税率) 3、作用:

(1)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了解】税收的作用

税收作用: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实行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实行经济监督重要手段。

【了解】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

1、含义: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一个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要看其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成为发生应税行为。)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2、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关系: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一致的。如个人所得税的税款是由纳税人承担的,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于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在我国,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实际的负税人,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为什么?

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

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2、 树立纳税人意识:

①权利意识:公民应该增强监督意识,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②义务意识:虽然并不是人人都是纳税人,但人人都该有纳税人意识。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公民应该增强监督意识,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第四单元 面向市场经济

(十)

【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①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

③哪种商品在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生产;哪种生产要素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市场中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

作用: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

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2、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1)自发性。由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实现的→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是自发的,不是在政府引导下进行的→可能会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经济现象。

(2)盲目性。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各自独立,分散的地位→不可能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决策必然带来盲目性→结果必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3)滞后性。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资源配置的实现方式决定市场调节的一般过程是: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实现供求平衡→必然有一定的时间差→必然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村及大型建设项目上影响更大) 注:导致后果、表现及联系 ①后果和表现

A、自发性[制假售假,环境污染等不正当市场行为的发生,造成经济混乱,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可能导致两极分化]

B、后两者[资源浪费,经济波动,社会经济不稳定]

②联系:都是市场调节固有的弊端,都给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和负面影响。 补充:关于市场经济,我们应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① 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二是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 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理解】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1、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是遵循市场规则和市场交易原则的需要;是建立诚信社会的需要。是促进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2、措施:(1)建立市场规则。

(2)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每个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每个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政策包括 A、“先富带后富”政策;

B、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等调节收入分配走向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 【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其中,经济和法律手段是主要手段。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包括税收、财政收支政策等手段;货币政策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等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节经济的手段。 名称 制定财政部 财政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 货币政策 者 手段 目标 财政预算(国债、税收等) 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 利率、法定准备金率、信贷规模等 通过利率、法定准备金率等的调节来影响货币的供应量,使之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相符 【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1、必要性:

①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

②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 ③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2、重要性: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

【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注: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比较表。 不 同 点 生 活 质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势不全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覆盖的人群不全面;二是消费的内容不全面,基性、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社会发展 状 态 相 同 点 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在全国也没有全面达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差距不小 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标 准 总体小康 低水平——低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 全面小康 更高水平——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比较均衡——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将惠及十几亿人口 量 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开放的经济体系。

3、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农工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富足生活。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1、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主旨是更好地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理解:(1)“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就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4)“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永续发展。 3、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没有实现经济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意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说明】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1、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2)既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怎么样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①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③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④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东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十二)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1、经济全球化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了解】跨国公司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其跨国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实质

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高中经济生活考点知识梳理教案 

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2、种类: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经济建设支出(居于首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债务支出。【了解】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1、财政收支平衡含义: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注意: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zdgp6wkcl7yogl1itk20zdc523xwm00i2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