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 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 000) 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3 总则

3.1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50 000综合勘查)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50000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50000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50 000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

勘查区范围应根据查明地质问题的需要,考虑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及与城市有联系的地区。同时亦要顾及1∶50000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3.5 勘查工作内容应针对工作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内容应包括:

3.5.1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

3.5.2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3.5.3 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富水区范围内,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精度应达到D级以上储量要求。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

3.5.4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及时空变化规律。

3.5.5 初步了解地热、矿泉水的形成、分布及埋藏条件,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 3.5.6 调查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等,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3.5.7 基本查明地貌形态特征及外动力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发育程度与规模,对区域地表稳定性进行评价。

3.5.8 基本查明各岩土体岩性、成因类型、地质时代、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工程地质特征,划分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分别对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价。

3.5.9 基本查明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区域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与趋势预测。

3.5.10 初步调查天然建筑材料,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对开发前景作出估价。 3.5.11 对适宜于生活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地的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3.6 1∶50000综合勘查应采用综合手段,尽量使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从综合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入手,遵循地质、测绘、遥感、物探、化探、钻探、监测、测试等各项工作的施工程序,相互配合。

使用工作量应根据不同要求与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有所侧重,要严格控制勘探工作量的投放,凡是通过地面工作可以查明的,就不使用勘探手段,凡是物探可以查明的,就不使用钻探,有目的地布置必要的勘探钻孔和专门试验工作,以查明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3.7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根据地区研究程度的差别,可采用以下二种形式: 3.7.1 有一定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但某一方面工作程度不足,可采用编测结合的方法,充分搜集与利用已有资料进行试编,然后根据需要补充野外调查和勘探试验工作。

3.7.2 仅进行1∶20万以下比例尺普查工作或资料很少的地区,应按本规范要求进行综合勘查,规划近期开发地区,适当提高工作精度。

3.8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部署各项工作,工作程序可以缩短,必要时可以交叉,但不能超越。一般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3.8.1 搜集资料,航卫片初步解译,野外踏勘,编制普查设计书。 3.8.2 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开展物探、化探工作。 3.8.3 进行钻探施工与野外试验,动态观测工作。

3.8.4 进行地质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编制成果图件与综合勘查报告。 3.9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以同比例尺地质图件作为底图。

3.10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结合工作区的特点,可有所测重,并在设计书中应有体现。成果验收按批准的设计进行。必要时各勘查单位可按本规范的基本原则,结合工作区的实际,制定工作细则或质量检查验收标准,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3.11 1∶50000综合勘查成果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勘查区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对地质环境条件作出评价。 a.地质环境各组成要素对建设设施的适宜性;

b.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 c.建设适宜性综合评价。

1∶50000综合勘查成果包括报告和图件;成果图件采用自由分幅出版。

3.12 1∶50000综合勘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作进度,在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工作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在研究程度较高,但存在某些不足的地区,应尽量缩短工作周期。

4 设计书的编制

4.1 1∶50000综合勘查任务书,由主管部门下达。根据下达的任务,由勘查单位编制1∶50000综合勘查设计。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

4.2 编制设计书,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明确任务要求后,要有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气象、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试、物探、化探、地下水长期监测、地形图和航卫片等有关资料,并进行航卫片初步解译,草编有关图件,进行野外踏勘。充分了解工作区的工作条件、地质条件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与当地政府的具体要求。

4.3 设计书,由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批准。设计书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未经批准不得施工,若工作中出现与设计不尽符合的情况时,勘查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将调整意见报主管部门批准。 4.4 设计书一般包括下列基本内容和图件 4.4.1 基本内容

a.前言:包括目的任务,自然地理概况,国民经济建设现状与规划,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b.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概况及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c.工作部署及工作方法:根据设计的目的与要求,结合工作区的具体条件,确定总体工作部署,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布置、工作方法、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工作量及施工顺序、时间安排等;

d.预期地质成果(包括专题任务的成果); e.组织管理及经费预算。 4.4.2 基本附图 a.研究程度图;

b.工作区建设现状及规划略图; c.水文地质略图; d.工程地质略图; e.工作部署图。

5 勘查区类型及精度要求 5.1 勘查区类型的划分: a.平原区;

b.丘陵陵山区:包括部分平原和山间盆地;

c.滨海地区:包括沿海岛屿、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的山前台地; d.岩溶地区;

e.黄土地区; f.冻土地区。

5.2 勘查区复杂程度分区; 5.2.1 简单地区

含水层结构简单,空间分布比较稳定,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清楚,不存在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现代地质作用不发育。 5.2.2 中等地区

岩相变化明显,含水层层次多,具有一定的规律,地下水化学类型多样,不存在突出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有新构造活动踪迹,现代地质作用不太强烈。 5.2.3 复杂地区

含水层结构复杂,且空间分布不稳定,地下水形成、水动力、水化学规律均较复杂,环境地质问题较多,活动断裂较为明显,现代地质作用广泛发育,已建工程常发生较为严重的变形。

5.3 各类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可参照表1执行。 表1 各类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 平 原 区 地 质 地 貌 水 文 地 质 工 程 地 质 环 境 地 质 1.第四系厚度、岩性1.查明不同地层的透变化,并确定地质时水性、富水性及其变代、成因类型及其岩化规律,并进行含水相变化规律; 2.地貌的成因形态类型和形态组合类型及微地貌形态特层(组)划分;2.获得主要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参数; 3.查明各含水层(组)1.对30米深度范围内1.对于因人类工土体进行工程地质类型划分,分层分段给出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评价地基稳定性; 2.要特别重视对软弱粘性土、粉质土胀缩程、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等应进行专门调查,初步查明其分布、规模、程度,分析其主控因素,作出初步评价预测; 2.调查地方病的发生及分布范围,提出防病措施; 3.对天然水质不征、分布、组成物质、水理性质、水力联系形成时代;侧重调查及水化学变化规律; 性土、淤泥质土、易阶地形态特征、结构4.查明局部和区域性与类型,水文网的发隔水层的分布、埋深育变迁,古河床,牛和厚度变化规律; 轭湖埋藏谷的分布与埋藏情况; 3.新构造运动性质5.咸水体空间分布范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 液化饱和土等特殊性质土体调查其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评价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地基适宜性; 3.注意天然斜坡或人工边坡可能对建筑物与特征,根据地震活6.基本掌握地下水动动性地形变特征,地态变化规律; 貌差异及水热活动等判定活动构造 7.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系统; 的影响,评价其稳定性; 4.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震地质资料基础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良区进行划分 续表 1 地 质 地 貌 水 文 地 质 工 程 地 质 环 境 地 质 丘 陵 山 区 1.查明不同地层的1.查明不同地层岩性岩性组合与变化规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律; 变化规律;划分含水2.判定测区所属构层(组、带)和地下水类造体系类型及所在型; 构造部位和各类构2.找出各类构造对地造的形态特征、产下水埋藏、运移与富状、性质规模、分布、集的控制程度、区域及其组合关系; 储水构造、断裂带和3.着重调查不整合裂隙密集带的导水面沉积间断面,玄武性,含水性和富水地岩孔洞发育层,围岩段; 接触带、红层、岩溶3.详细调查风化带的层等的特 蓄水条件,层间水的征与分布; 埋藏条件与补给来源4.着重调查各类岩以及岩体岩脉在围岩层和各类构造的不接触带的储水条件; 同部位裂隙发育程4.中新生代红层广泛度与特征,以及断裂分布区应着重调查岩破碎带的充填胶结溶层的分布与富水情况; 性,地下水在垂向上5.不同岩层,不同地水化学分带和咸淡水貌形态风化壳的发界面及其水化学异育特征与风化带的常,注意是否有盐卤划分; 水分布; 6.查明新构造运动5.注意山区河谷平原的分布与特征,根据及山间盆地内第四系地震活动性、地貌差潜水及承压水的调异、水热活动等迹查,查明主要含水层象,判定活动构造 (组)的分布水量、水质、埋藏条件及动态变化。基本查明地表1.查明不同地层岩性1.着重调查由于组工程地质特性,特人类工程经济活别要着重查明软弱夹动引起的环境地层、含膏盐地层的成质问题,(地下水分、工程地质性质、污染、水土流失厚度与分布; 崩塌、滑坡、泥2.调查各类岩体结构石流、塌陷、诱面型及其主要特征; 发地震等),查明3.根据岩体工程地质分布、发展程度特性、物理力学指标或规模,产生条和岩体结构类型,进件、原因对其发行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展趋势作出预测划分; 和评价; 4.查明崩塌、滑坡泥石2.调查地方病分流等外动力地质现象布范围、病因,的分布、规模、发育并提出防治措程度与稳定状况,分施; 析其形成诱发的主控3.对天然水质不制因素; 良区进行划分 5.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层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1.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zcyg7ykug4m0xd0pdy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