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八章老子(《道德经》)注释及译文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②。
居善地③,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⑦。
〔注释〕②几:接近、相似。 ③地:低卑的意思。 ④渊:深静的意思。 ⑤与:予,指和别人相交。 ⑥政:王弼本作“正”;“政”、“正”相通,故改为“政”,有行政的意思。 ⑦尤:过失。
【译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①,五音令人耳聋②,五味令人口爽③,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④,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⑤。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⑥,故去彼取此⑦。
〔注释〕 ①五色:黄、青、赤、白、黑。 ②五音:宫、商、角、徵、羽。 ③五味:酸、甜、苦、辣、咸。爽:《广雅·释诂》:“爽,伤也。” ④驰骋:马纵横奔跑。畋:猎取飞禽走兽。心发狂:心浮放荡。 ⑤行妨:伤害行为。 ⑥为腹不为目:王弼注:“为腹者以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即以物养己,但求恬淡安饱,而不以物役己追逐声色之娱。 ⑦去彼:指舍弃“为目”的生活。取此:指摄取“为腹”的生活。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取舍。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若冬涉川③;犹兮若畏四邻④;俨兮其若客⑤;涣兮其若凌释⑥;敦兮其若朴⑦;旷兮其若谷⑧;混兮其若浊⑨。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B10?保此道者,不欲盈B11。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B12。
1
〔注释〕 ①“善为道者”的“道”,王弼本作“士”,这里据帛书乙本改定为“道”;是指善行老子之道的人。 ②容:形容、形象。 ③豫:一种野兽的名称;兽性多疑。“豫兮”引申为迟疑谨慎的意思。冬涉川:冬天涉水过河,怕冷、战栗、小心翼翼不敢贸然下水。 ④犹:与“豫”一样,也指一种野兽;《颜氏家训·书证》曰:“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若畏四邻:进退犹犹如拘制(河上公注),形容不敢冒贸行动。 ⑤俨:《尔雅·释诂》曰:“俨,敬也。”俨兮:形容态度恭谨端凝。客:王弼本作“容”,这里据河上公本改定。 ⑥涣:《说文》:“涣,疏散也。”释:《说文》:“释解也。”涣兮其若凌释:河冰消融,顺水下流。 ⑦敦:淳厚朴质。朴:《说文》:“朴,木素也。”指未经砍削雕琢的原状木头。 ⑧旷:空豁。 ⑨浊:水浊、浊水。 ⑩孰:谁。 ?盈:满。不欲盈:不求盈满。 ?而:王弼本作“不”,古代篆文“不”、“而”相近,“不”字可能是“而”字错写(现代任继愈《老子新译》)。蔽而新成:敝旧能更新。
【译文】 古来善于当士的人们,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得令人难以测识。正因为难以测识,所以要勉强作形容:有时候,他们迟疑审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江河,警觉戒备得像是随处都有强敌环俟,恭谨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时候,他们又像冰块就要崩解融化一样松跨散漫,敦敦朴朴的,看不出什么突出的能耐,旷放豁达得就像虚空一样;他们的那些似乎不相调谐的多面目表现使他们显得很浑浊。
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静就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故能历久而常新。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②。不自见③,故明;不自是,故彰④;不自伐⑤,故有功;不自矜⑥,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①枉:弯曲、屈就。窪:低凹、低洼。惑:迷惑。 ②一:指“道”。抱一:指守“道”。式:范式、模式。 ③自见:自现、自炫、自显于众。 ④彰:昭彰、显著。 ⑤伐:夸耀。 ⑥矜:骄满、傲物。
【译文】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绕行则能迅捷直达,能不断地凹陷成\盅\则能不断地自我充盈,懂得护守现成的稳定则能得到真正的逐渐更新,
2
少取则真得,贪多则反而导致自身的混乱。因此,圣人浑融一体而为天下前行探路。不执着于成名,所以能明于道;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长远在途。因为他不执着于名而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古时候所说的\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等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在是一个很全面的概括。
《老子》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①;跨者不行②。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③。其在道也,曰:余饭赘行④。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跂:翘起脚尖,脚跟不着地。跂者不立:比喻违反自然条件,希望高过别人的人反不能长久。 ②跨:跃、跨,张开二腿,跨越而行。跨者不行:比喻违反自然条件,追求快过别人的人反不能长久。 ③“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与《二十二章》相近。 ④余饭赘行:剩饭赘疣(瘤)。“行”,元吴澄说:“或曰‘行’读如‘形’,古字通用”(《道德真经注》)。 【译文】 踮着脚尖立不稳,张着双腿难成行。执求成名的,不明于道;自以为是的,不善辨析;自我夸耀的,少有事功;自我矜持的,难以长久。这些做法比之于道的理想范式,实在是一种撑胀而拖沓的行为。一般存在也有不这样的,所以,奉行完善的在途规范的人绝不这样。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②;善数不用筹策③;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④;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⑤。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⑥。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⑦。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⑧。
〔注释〕 ①辙迹:古代车辆在泥土地上行走,车轮辗过后留下的痕迹。 ②瑕谪:缺点、过失、疵病。 ③数:计算。筹策:古代计算物数时所用的竹片叫筹策,相当于现在所谓的“筹码”。 ④关楗:《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楗,歫(拒)门也。”关楗即门闩;楗通键。 ⑤约:也作绳解。绳约:用绳束(缚)物。 ⑥袭:承袭;有不露、掩蔽、含藏的意思。明:聪明;指一种与“道”相符的智慧。 ⑦资:资取、借鉴。 ⑧要妙:幽深而精妙;河上公曰:“能通此意是谓知微妙要道也。”
【译文】 合道境地的人,他的行为无辙迹可追寻,他的言谈无瑕疵可指谪,他的谋划不必借助于筹码的演算,他的关闭不用栓梢而不可打开,他的束缚不用
3
绳索而不可松解。因此,圣人通常留心于救护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通常留心于修复物,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就可以说有了含而不露的明。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师范;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凭资。不懂得标榜师范,不懂得善待凭资,虽然对善不善的知见有很深的认识与把握,行为举措仍将是糊涂之至。懂得这一点是非常精要玄妙的。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①。知足者富②,强行者有志③。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④。
〔注释〕 ①强:是《老子·五十二章》“守柔曰强”的“强”,非“坚强者死之徒”的“强”;在老子看来“守柔”才是不会走向反面的真正之“强”。 ②知足:王力《老子研究》说:“知足,不贪之谓”。 ③强行:王弼注:“勤能行之,其志必获,故曰‘强行者有志’矣。” ④亡:帛书甲乙本“亡”均作“忘”,“忘”是“忘掉”、“遗忘”的意思。死而不亡,王弼注:“身没而道犹存”。
【译文】了解别人则智,敏慧自知则明。战胜别人的有力,战胜自己的强。知足就是富有,坚持力行就是有志,不离失他所维系、归依的道的可以长久,身虽死而事业精神流传就是长生。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①。善者不辩,辩者不善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③。圣人不积④,既以为人己愈有⑤,既以与人己愈多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⑦。
〔注释〕 ①信:真诚、诚实。信言:真话。美:华丽、华美。美言:华丽之言。释德清注“美言”为“巧言”。 ②善者:善良的人。辩:指能说会道。 ③博:显示知道的事情多。 ④积:积累、贮存、私藏。 ⑤既:《广雅·释诂》:“既,尽也。”下一个“既”字义同。为人:指帮助人。 ⑥与:帛书乙本作“予”。“与”即“予”,指给与、给予。 ⑦为:施为。
【译文】 真实的表述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见得真实;善良的人不见得擅长道义之辩,擅长于道义之辩的不见得善良;明于道的人不见得博学,博学的不见得明于道。圣人不堆积这些德能表观以及功果财富的附赘。他尽力帮助人民,他自己也更充实;他尽量给予人民,他自己也更丰富。理想的行为方式是顺导万物而不妨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是虽有作为但不与人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