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1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考点19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风格,限制了史学的功用,不利于史学发展。

15.(2021·广东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20)【历史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分) 材料

针对传统官学有名无实的现状和科举取士仅凭试卷定弃取的弊端,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在太学推行“三舍法”,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建立长期的、系统的考察制度来培养选拔人才。1072年,王安石主编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教科书。1079年正式形成学令公布。“三舍法”规定:太学生员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个等级。外舍生每月进行一次“私试”,每年进行一次“公试”,第一、二等者升入内舍生;内舍生二年进行一次“舍试”,得优、二等的升上舍生,升舍时还要参考每月所记学生的品行和成绩,决定是否升舍;上舍生根据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业品行分为三等,上等直接任命为官,中等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可直接参加省试。元明清的学校基本沿用“三舍法”升补学生。

——摘编自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三舍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三舍法”。(6分) 【考点】王安石变法 【答案】

(1)特点:逐步完善;学令法规保障;统一教材;学业品行并重;兼重正式考试和平时学业;逐级考核、

层层选拔;影响后世。(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评价:将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密切结合,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地位,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

培养人才;有利于王安石新政的推行;是对科举取士的有益补充;影响后世学校教育;容易出现徇情营私的弊端。(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1)据材料“熙宁四年

(1071),王安石在太学推行‘三舍法’……1072年,王安石主编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1079年正式形成学令公布”可知,逐步完善;据材料“1079年正式形成学令公布”可知,学令法规保障;据材料“王安石主编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教科书”可知,统一教材;据材料“升舍时还要参考每月所记学生的品行和成绩,决定是否升舍”可知,学业品行并重;据材料“上舍生根据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业品行分为三等”可知,兼重正式考试和平时学业;据材料“太学生员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个等级。外舍生每月进行一次‘私试’,每年进行一次‘公试’,第一、二等者升入内舍生;内舍生二年进行一次‘舍试’,得优、二等的升上舍生”以及“上等直接任命为官,中等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可直接参加省试”可知,逐级考核、层层选拔;据材料“元明清的学校基本沿用‘三舍法’升补学生”可知,影响后世。

(2)据材料“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建立长期的、系统的考察制度来培养选拔人才”可知,将培养人才和选拔

人才密切结合,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地位,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据材料“升舍时还要参考每月所记学生的品行和成绩,决定是否升舍”可知,对学生的升舍考察严密,有利于培养人才;据所学王安石变法的知识可知,有利于王安石新政的推行;据材料“上舍生根据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业品行分为三等,上等直接任命为官,中等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可直接参加省试”可知,是对科举取士的有益补充;据材料“元明清的学校基本沿用‘三舍法’升补学生”可知,影响后世学校教育;据材料“升舍时还要参考每月所记学生的品行和成绩”“上舍生根据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业品行分为三等”可推知,这种评价体系带有主观性,容易出现徇情营私的弊端。

16.(2020·湖北襄阳五中、夷陵中学、钟祥一中三校6月适应性考试·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皇朝统治下国家对社会与民众的控制,须通过官僚机构的设置及有效运作来实现,由此产生的经费支出, 主要内容之一即官员的办公经费, 亦即所谓 “公费”,其来源渠道、数额分配与标准、实际用途等, 不仅与政府体制息息相关, 而且与吏治状况密切相连。在清朝的行政和财政体制内未设专项办公经费定额。雍正朝规定京师部院及所有武职官员均有公费,外官则统一为养廉银,取消其他陋规。嘉道以后政务日趋繁杂,养廉银入不敷出,各级衙门往往自行筹款,或向下需索,以“公费”、“津贴” 、“规费”等种种名义解决公务开支,导致吏治败坏、贿赂公行,祸及民生。清季官制改革后期,借度支部清理全国财政之机,直省公费问题与吏治整顿再度提上议事日程, 然资政院通过的决议与公费标准未及实施,摧枯拉朽的辛亥革命风暴已至。

——摘编自关晓红《晚清直省“公费”与吏治整顿》

(1)根据材料分析晚清直省“公费”问题的由来。(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直省“公费”改革迟迟不能实行的原因。(6分) 【考点】清末财政改革 【答案】

(1)“公费”问题关系政府治理与体制稳定;清朝的行政和财政体制内没有直省官员公费的规定;政务日趋

繁杂,养廉银入不敷出;官员为解决公务开支,向下需索导致吏治败坏。(任3点9分)

(2)吏治腐败与财政混乱,缺少适当监督机制;改革牵涉多方利益,加重社会负担, 激化内外矛盾;晚

清中央集权遭到削弱,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的结果。(6分) 【解析】

(1)据材料“其来源渠道、数额分配与标准、实际用途等, 不仅与政府体制息息相关,而且与吏治状况密

切相连”可得“公费”问题关系政府治理与体制稳定;据材料“直省公费问题与吏治整顿再度提上议事日程”可见清朝的行政和财政体制内没有直省官员公费的规定;据材料“外官则统一为养廉银,取消其他陋规。嘉道以后政务日趋繁杂,养廉银入不敷出”可得政务日趋繁杂,养廉银入不敷出;据材料“各级衙门往往自行筹款,或向下需索,以‘公费’、‘津贴’、‘规费’等种种名义解决公务开支,导致吏治败坏”可得官员为解决公务开支,向下需索导致吏治败坏等。

(2)据材料“吏治败坏、贿赂公行,祸及民生”可得吏治腐败与财政混乱,缺少适当监督机制;据材料“摧枯

拉朽的辛亥革命风暴已至”可得内外矛盾激化,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清政府腐朽等,结合费用问题的改革本身可得改革牵涉多方利益,加重社会负担等。

17.(2020·高考全国Ⅲ卷模拟考试·44)【历史——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与回眸】(15分) 材料

清末新政时期,民权思想兴起,司法独立的概念亦渐为有识之士所倡导,要求将以警察为代表的司法权与旧有行政权系统分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进一步加强行政效率与对地方的控制,取代日渐失效的原有治安维持体系,清政府开始对警制进行改革,衙役在职能上开始向警察转变。清政府在中央设立专门的巡警部,后扩大为民政部,并在各省设立巡警道。在官僚体制内拥有独特地位的警察机构,开始被赋予独立的权责规范,管理章程和奖惩制度也十分严密与完善,此外他们也享有相应的酬薪。清政府还重视警察的素质教育,开放大量警官学堂,甚至重金送警察出国培训。

——摘编自王大任《从衙役到警察的变迁—清末警制改革与中国近代国家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警察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警察制度改革的特点。(9分) 【考点】清末新政 【答案】

(1)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的推动;原有治安维持体系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清政府为加强行政

效率和对地方的控制。

(2)设立具体部门;权责独立;管理严密;奖惩分明;重视警察的素质教育。 【解析】

(1)据材料“清末新政时期,民权思想兴起,司法独立的概念亦渐为有识之士所倡导”可知西方启蒙思想的

传入;有识之士的推动;据材料“取代日渐失效的原有治安维持体系”可知原有治安维持体系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据材料“为进一步加强行政效率与对地方的控制”可知清政府为加强行政效率和对地方的控制。

(2)据材料“清政府在中央设立专门的巡警部”可知设立具体部门;据材料“开始被赋予独立的权责规范,管

理章程和奖惩制度也十分严密与完善”可知权责独立;管理严密;奖惩分明;据材料“清政府还重视警察的素质教育”可知重视警察的素质教育。

18.(2020·湘赣粤高三6月大联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南京政府的地方自治法案,1929年公布。国民党的乡村自治首先是行政意义上的乡村政治清理,其中包括重新划分县以下的行政区、建立健全各级机构、清查户口、健全和完善地方武装。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真的想要实行乡村自治或者地方自治,之所以如此作为,外部因素是欧美国家的一些民间组织的推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 河北定县自治实验),和一些学者的鼓吹(晏阳初、梁漱溟、李景汉等),内部因素则是国民党和政府若干“有识之士”想借此强化乡村控制,防共反共。在推行乡村自治时,国民党内部尚未统一,各色新老军阀之间的战争正方兴未艾。 所以这种假模假样的自治运动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的半途流产。 国民党政府乡村自治或者乡村改造的第二项内容,是土地整理、田赋整顿和租佃改良三位一体的乡村改良计划。由于国民党在乡村缺乏起码的权威,不得不依靠武化和劣化的地方精英来打通上层和下层,凡是损害他们利益的所有改革自然无法推行。南京政府虽然曾于1929年,1930年和1932年接连颁布“二五减租”法令,但只有少数省份看在中央政府的面子上还能提及这些法案,却根本就没有实行,多数省份甚至连提都懒得提。

——摘编自张鸣《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乡村自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自治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乡村自治运动失败的原因。(8分) 【考点】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 【答案】

(1)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与红军的发展;西方国家相关组织的推动;国民政府内部有

识之士的的要求;国民政府希望改变其对农村控制力薄弱的状况。(7分,答出三点给6分,答出三点以上给7分)

(2)原因:国民政府对乡村自治缺乏诚心,并不想真正解决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国民党内部尚未统一,

矛盾斗争激烈;国民政府在地方缺乏权威性,中央政策在地方得不到切实执行;乡村自治所依靠的力量是地方精英,对有损他们利益的措施进行抵制;乡村运动没有使广大基层民众得到实惠,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8 分,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之所以如此作为,外部因素是欧美国家的一些民间组织的推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

助 河北定县自治实验),和一些学者的鼓吹(晏阳初、梁漱溟、李景汉等),内部因素则是国民党和政府若干‘有识之士’想借此强化乡村控制,防共反共”西方国家民间组织的推动、国民党内部一些有识之士的要求、以及国民政府想要强化对农村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南京国民政府推动乡村自治的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而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大大削弱了南京国民政府对农村的控制。

(2)据材料“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真的想要实行乡村自治或者地方自治,之所以……”由此看出南京国民政府

并非想要真正解决农村面临的问题,只是迫于外在的压力;据材料“在推行乡村自治时,国民党内部尚未统一,各色新老军阀之间的战争正方兴未艾”这反映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自治时各色新老军阀的战争不断,国民党内部尚未实现真正的统一,缺乏相应的条件;据材料“由于国民党在乡村缺乏起码的权威,不得不依靠武化和劣化的地方精英来打通上层和下层,凡是损害他们利益的所有改革自然无法推行”可以看出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中央政府缺乏相应的权威,只能依靠地方精英,而这些地方精英在推行改革中自觉抵制有损自身利益的改革措施;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自治改革并未使广大基层民众得到实惠,也就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自治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

19.(2020·湖北武汉高三毕业六月供题二·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为筹措军饷,清政府建立了厘金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厘金制度被延续下来。厘金制度下关卡林立,多次重复征收的现象非常普遍。地方政府把持着厘金征收的主导权,且征收比率日益提高,征收商品的范围越来越大。因为缺乏相应的监管制度,贪污腐化严重,后期已成“恶政”。1930 年12月,经过多次努力和周密安排,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出裁厘通电,对全国厘金及各种捐税中“含有厘金性质者”,于当年12月31日“一律永远废止”,某些商品按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征税后可行销全国,不再征收其他捐税,史称“裁厘改统”。

——摘编自郑备军《中国近代厘金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裁厘改统”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裁厘改统”的影响。(9分) 【考点】民国时期税收改革 【答案】

(1)国民政府实现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周密谋划,措施得当,态度坚决;顺应历史潮流。(6分) (2)加强了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税制改革;增强了应对西方经济侵略的

能力。(9分,任意3点即可)

2021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考点19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风格,限制了史学的功用,不利于史学发展。15.(2021·广东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20)【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材料针对传统官学有名无实的现状和科举取士仅凭试卷定弃取的弊端,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在太学推行“三舍法”,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建立长期的、系统的考察制度来培养选拔人才。1072年,王安石主编的《三经新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yoft5lx8h8xzko02xoc4ddq3430ci00y8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