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变阻器
基本思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3、结合实物小组合作认识变阻器的构造,理解铭牌上数据的物理意义;并学会1.了解变阻器结构,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工作原理,通过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简图和电路符号。 变灯泡的亮度,知道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 小组展示:
过程与与方法 (1)滑动变阻器上标有“50Ω 2A”的字样,50Ω是指 ,2A是在探究变阻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指 。 的意识。 (2)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形符号为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变阻器改变电阻的道理,产生动手操作使用变阻器的欲望,的大小。 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重点: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突破措施:通过实验掌握变阻器的使用。
难点: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突破措施: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教法:分析归纳法
学法指导:探究法、观察法.、实验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干电池若干、灯座、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 导线若干 电流表 电
位器 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
播放一段音乐,并不断改变音量的高低,要求学生认真听音乐,比较声音的变化,小组讨论:声音大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深入探究:
变阻器:
1、仔细观察(课本68页想想做做)实验 ,思考问题: (1)灯泡的亮度为什么变化?
(2)灯泡变亮时铅笔芯连入长度怎样改变? (3)电路中的电流怎样变化?
(4)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怎样改变?(小组讨论)
2、看课本68页结合实物认识变阻器,学习变阻器的原理,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2)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3)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 达标练习:
板书设计:
实验探究:怎样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1、提出问题
(1)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2)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图1)
课后反思: 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4)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
阻变大?
(5)滑动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怎样把这些接线柱接入电路?共有几种接 法?
滑动变阻器的连入原则:一上一下 小组讨论并展示,最后完成下列内容:
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 )种,接线柱分别是( )、( )(上或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 ( )种,( )( )或( )(上或下)。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 )。 2、实验探究
(1)小组相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图,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泡的亮度。同时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研究灯泡的亮度和电阻变化的规律。
(2)小组展示实验结果
提出问题:当接法不同时,结果相同吗?
(3)根据你选择的连接方法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
1、如图1,要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阻变大,应选择的接线柱是( ) A.A、D B.B、C C.A、B D.C、D
2、将一段导线对折后接入电路中,对折后导线的电阻与原来相比(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3、将如图2所示的滑动变阻器串联在小灯泡电路中,要使滑片向右滑动时灯泡变亮,应如何连接( ) A、C D B、A C 图1
C、A B D、B D
4、有两只定值电阻分别标有“2A,10Ω”和“1A,5Ω”字样,若将它们串联起来使用,则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应为( ) A、1A B、2A C、3A D、1.5A 5、如下图,M、N是两个接头,准备 图2 连接滑动变阻器用,若滑片P向右移 P
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大,则( ) A、A接M,D接N B、B接M,D接N C、A接M,B接N D、B接M,C接N 6、收音机的音量控制旋钮是一个电 位器,它实际上是一个 ,
它通过改变 的大小来改变电流,从而改变了声音的大小。
7.如图6—41所示,长短、粗细都相同的锰铜线AB和镍铬合金线CD,先后接入电路,接AB时电流表的示数大,这表明AB的电阻_____,两次实验电流表示数不同,说明导体的电阻与_________有关.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 人拉弹簧 起重机提重物 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 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教师总结。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