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有删改) ?整体把握
1.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依据线索,全文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以“我”过湖回家看望生病的母亲为线索。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至“接着又燃第二口”):写“我”请假回家看母亲途中需要过湖遭老渡夫拒绝。
第二层(从“夜色苍茫地……”至“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写“我”夜宿老渡夫船内,听他讲述自己辛酸的遭遇。
第三层(从“可是,第二天”至文末):写“我”被老渡夫顺利送过湖。 2.请概括小说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以“我”过湖为线索,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真题训练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答案 AD
解析 B项“我担心他谋财害命”的说法有些牵强。C项“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
11
和出门在外的经验”不正确。E项“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不正确。
试题评点 该题依然用“五选二”的形式考查对小说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技巧等方面的分析概括。命题者在设题项时,把重心放在了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上,即对小说主人公渡夫的形象特点的分析和对小说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上,这是阅读本小说最关键的两个问题。试题难度不大。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本文着重描写人物的语言。要结合文本中渡夫对“我”的教训、与“我”的对话以及最后的高歌分析。
试题评点 这是课标卷小说考查中最稳定且最重要的题型——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并作分析题。答该题,要从全文入手,找出有关渡夫形象的故事情节和描写内容,从肖像、神态、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进行提炼并加以分析。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内容:“我”过湖和留宿前与他之间的对话、他自叙的人生遭遇和充满抗争的歌词。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行文构思的妙处。解答本题应从全文的角度去看。快速地读完这篇短篇小说后,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叙述视角以“我”为主,叙述方式以对话为主。文章讲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但并不影响文章的诗意。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从“情节”的角度考查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即要求在阅读中理解作品构思、思路的特点。首先要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用意。其次要注意答题角度,注意情节本身,以及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也要注意人称的选取,叙述故事的形式、顺序,组织的方式等。
因为是首次整体考查小说的艺术技巧,所以该题有一定的难度。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
12
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小说的结尾宁静且富有诗意,分析艺术效果要考虑到其在结构安排、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试题评点 该题是探究题,探究的是小说结尾的丰富意蕴,依然沿用2013年的命题导向——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小说的结尾对于小说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题干要求“结合全文”,故不能就结尾谈结尾,而应从全文的艺术结构、情感表现、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四个角度探究。
该小说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一扫前文的悲苦,展示了渡夫坚强和洒脱的性格特点。当然,这歌声看似洒脱,其实句句都在滴血!是渡夫无可奈何之时的洒脱,所谓“悲极而歌”,歌声更强化了渡夫的痛苦之深!因此,此处的歌声不是欢颜畅歌,而是一种反衬,给人留下的是韵味无穷的回味和思考;同时,这种结构上的突转,表面上是由凄风苦雨般的哀苦突转为风和日丽的高歌,其实更加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使得小说人物——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从小说的主题表达上来看,不仅深刻揭露了现实社会的黑暗,更重要的是表达了渡夫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样的结尾,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四、(2014·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13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
14
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有删改)
?整体把握
1.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依据线索,全文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的线索是“鞋”。依据线索,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至“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写农村姑娘守明在收到婆家定亲彩礼后决定给“那个人”做鞋。
第二层(从“她把那个人……”至“我是舍不得离开您”):写守明在做鞋时的所思所想,展现一个农村姑娘纯洁、美好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第三层(从“媒人递来消息”至文末):写守明给“那个人”送鞋,与“那个人”见面。 2.请概括小说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通过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为未婚夫做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质朴善良的农村少女形象,表达了对纯真、美好爱情的赞美,以及对曾经有过的乡土生活的深情回望和诗性想象。
?真题训练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答案 AC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