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4年到1929年,老舍在英国完成了三部长篇,分别是 、 、 。 2.从《老张的哲学》中可以看到老舍受英国近代现实主义大师 的影响。 3.老舍的长篇 在科幻小说的外衣下寄寓着明显的政治讽刺意旨。
4. 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写的。
5.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 ,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
6.《四世同堂》选取北平西城一条普普通通的 ,作为故都这座“亡城”的缩影,以旧式商人 一家四代的境遇为中心,展开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与错综的故事情节。
7.《四世同堂》以明确的批判意识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以理性审视的目光,对 作了穿透性的剖析。 二、简答题
1、简述《月牙儿》在思想及艺术上的成就。 2、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三、论述题
1、试析祥子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试论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2、狄更斯 3、《猫城记》 4、《月牙儿》 5、个人奋斗思想
6、小羊圈胡同 祁天佑 7、民族劣根性 二、简答题
1.《月牙儿》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月牙儿》结构精致玲珑,描写精到入微。贯穿全作的“月牙儿”犹如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是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意境、组织素材、含蓄点题等多重作用,既加强了情节的韵律感,又使小说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愫。颇有散文诗之风,其艺术魁力震撼人心,历久不衰。《月牙儿》还显示出老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动力。
2、①从结构上来看,《骆驼祥子》是以祥子遭遇的一系列事件为主干,一线串珠地组织构思,安排情节,显得不枝不蔓,紧凑集中,落笔谨严,布局妥贴,使祥子的性格在广阔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得以充分展开。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两线交织,单纯中略有错综。既通过祥子与周围人的关系,把笔触伸向更广大的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的生活面貌,真实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景象,又借此自然地揭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与社会意义。②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小说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祥子的个性沉默、坚韧乃至本讷,心理描写就补充了样子不善言语所留下的空白,尤其是祥子对于车的感情,就主要是通过在不同情况下祥子对于车的“态度”生动反映出来的。她有通过别人的眼睛观察祥子见出他的心理的,也有借助于祥子眼中景物的变化来衬托心理的,手法多样,真切生动,充分表现老舍对北平洋车夫的深入透彻的洞察与理解。虎妞的心理描写也很逼真,她对于刘四,又拉又抗,她对于祥于又骗又哄,玩够了心计,写得极为细腻、准确,使这个人物栩栩如生,个性十分鲜明。
③鲜明突出的“京味儿”,是《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对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
21
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④在小说的语言上,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平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老舍善于有选择地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比如写祥子身体“挺脱”、“硬棒”等都取自北平人的唇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教养。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采用欧化文法,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骆驼祥子》的语言造诣,充分地表现了老舍是一位致力于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大师。 三、论述题
1、祥子的经历与近代中国因农村破产而成批涌入城市的赤贫农民相似,因而颇具代表性。在祥子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小说开头,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命运相同的穷人。他坚韧、顽强,风里雨里地咬牙,饭里茶里地自苦,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在小说的展开部分,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然而命运的安排却是他追求的(车)不可得,他躲避的(妻)被强加。这不能不说是祥子的失败。尽管如此,祥子作了一定程度的挣扎、反抗。祥子的形象仍然是使人同情,甚至令人起敬的,作者抱的也是悲悯的态度。
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的时候,祥子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的一击,他绝望了,跌倒了,再也没能站起来。他形容猥琐,举止肮脏,如同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祥子的自甘堕落不仅在于外在的社会压迫,还在于内心的自渎心理。这正是老舍作为大手笔的过人之处,唯其如此,祥子的命运悲剧才更具有警世的力量。
从客观方面说,造成样子悲剧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祥子想自己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正像农民梦想拥有土地一样,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的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似乎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饱尝委屈,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是因为他面对着一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社会把祥子由“人”变成了“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二是车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祥子的生活理想与虎妞的生活理想毫无共通之处,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它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有的只是虎妞对于祥子的性欲要求;对于祥子来说,虎妞的纠缠不啻是一种灾难。在造成祥子悲剧命运过程中,虎妞的介入无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也显示了作者对于城市底层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粗鄙丑恶场景有丰富的知识,对于下层市民内心的痛苦有细致的体察。
造成祥子悲剧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两点:
一是祥子思想上的局限与性格心理上的弱点。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祥子没有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也没有认识到个人奋斗根本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的求生之路。祥子的悲剧恰恰在于:他从一开始就执着地自以为只要拼命苦干,就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长时期中他一直“执迷不悟”。很显然,祥子的悲剧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
二是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比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遂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在虎妞影响下他的生活态度的某些改变,也是他走向深
22
渊的原因之一。他曾经全力反抗命运却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曾经对虎妞干预他的生活目的的企图有所抵制却最终受制于她,最后在虎妞身亡而小福子又自尽以后,他的理性彻底泯灭,他的道德支柱彻底崩溃,终于放纵自我,跌人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祥子的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它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灭亡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
2.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老舍继承了从鲁迅开始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显出了自己新的开拓与特色。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最早的长篇中,老舍借着对老张、赵子曰、马则仁等人物的描绘,就相当深入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被金钱锈损了灵魂的老张、浑浑噩噩的赵子曰、抱残守缺的马则仁,不仅个性都颇为鲜明,而且由于被置放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加以表现,而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复杂性。《离婚》直面现实,把小市民的庸俗无聊、苍白空虚与官府衙门的黑暗腐败连结在一起,严加抨击。这是老舍对市民性格及造成这类性格的思想文化传统反思的硕大结晶,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批判意识已经达到自觉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义。立体的、全方位的、多系列的《四世同堂》表达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清算历史遗传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满怀着对民族更新的信念。总之,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坚持不懈地反思民族传统,以文化批判意识著称的杰出作家。
②以北平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中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与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老舍作品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就是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融合中获得了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这不是一般的运用方言土语的那种浅层次的追求所能达到的,它最终来源于北京人老舍对北京深刻的理解与情愫。
③老舍所受的平民社会市井气息、皇城帝都文化氛围的熏陶,他从母亲那里得来的遗传与英国作家狄更斯等人的影响结合在一起,为他的文化批判找到了一种最为适宜、含蓄丰富、独具一格的老舍式的幽默感。老舍把幽默看成是一种“心态”、一种生命的润滑剂。他的幽默格调多样,具有几重性。既有温厚的同情,又有峻厉的讽刺,视不同对象有所倚重。如果说早期的两部长篇有点铺排、夸张有失节制,还是“为幽默而幽默”;《二马》则有所控制,是透出了灵气的幽默,老舍的幽默风格趋于形成。《离婚》则标志着老舍的幽默开始走向成熟。从此以后,老舍笔下的幽默就以悲喜剧交融的形式、讽刺与抒情的渗透,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魁力。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第十二章 巴 金
一、填空题
1.巴金早期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核心是 思想。 2.《爱情三部曲》分别由 、 、 三个中篇组成。 3.长篇小说《家》原题为 。 4.《家》中表现了三个女性的悲剧,她们是 、 和 。 5.《寒夜》中, 身上体现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6、在《激流三部曲》中, 是巴金塑造的第一个含有复杂感情的现实生活中活生生存在着的小人物。 二、名词解释
1、《激流三部曲》 2、《爱情三部曲》 三、简答题
1.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2.评价曾树生性格及其意义。
23
四、论述题
1、试论《家》的思想成就。 2、试论觉新形象。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人类至上” 2、《雾》《雨》《电》 3、《激流》
4、鸣凤 梅 瑞珏 5、曾树生 6、觉新 二、名词解释
1、巴金创作的以封建家族生活为题材的三部长篇小说的合称,即《家》、《春》)、《秋》,其中,以《家》的成就最高。《家》是以五四高潮时期四川成都为背景的,小说通过高氏官僚地主大家庭的分崩离析,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全面崩溃的现实和倾向。它是一部受左拉的《鲁贡玛卡家族的命运》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启发和影响而创作的现代家族小说。
2、巴金早期三部青年题材的中篇小说《雾》、《雨》、《电》,合称《爱情三部曲》。 三、简答题
1、①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明显的界纷,一切都在流动着、发展着,而《灭亡》和《寒夜》,正是他风格演变的两极标志。巴金在早期(1929-1941)的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庞杂,风格多变,主观色彩浓厚。到了后期(1942-1949),巴金创作的数量减少,热情有所收敛,创作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创作感情由浮躁转向沉静,开始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并从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表现与实现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追求至善至美。
②这种创作风格演变的第一个标志,是“家庭”这个概念的涵义在巴金小说里发生了变化。在他早期作品中,“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专制的具形化,与青年所走的革命道路处于完全对立状态。到了《还魂草》以后,家庭不再作为革命的对立物出现了;相反,它成了强权的对立物,成为作家所珍惜的伦理组织。《憩园》中的杨家小孩不再是高觉慧式的家庭叛逆,而是家庭伦理关系的热心拥护者。
③与题材的变化相适应的是,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逐渐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其转折点是《还魂草》。“英雄”是巴金早期浪漫小说中代表作者理想的艺术形象。他们热情、勇敢、富有反抗精神与献身精神,他们身上散发出理想的色彩,为青年人所崇拜,所效法。可以说,杜大心是这类英雄中的主要代表。但巴金笔下的小人物正与之相反,他们平庸、懦弱,身上毫无引人注目的灵光,他们的性格是复杂的,他们心灵中也有美好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多为别人着想,默默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抗战后期,巴金笔下的人物性格越来越复杂,具有生活化和立体感的特点。
④巴金创作风格演变的第三个标志,是作家创作情绪的变化,人道主义的思想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本色。抗战后期,巴金依然与他早期的博爱思想保持着继承性和一贯性;但是爱的表现方法不同了:不再求助于幻想与暴烈行为,而是表现为对人物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在他的作品里,人物再也不是以绝对意义的爱与憎的概念形式出现了,纵使对于旧式人物,作家也抱有一定的温情。《寒夜》更是一部充满着人情与人道精神的作品。
2、曾树生的形象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她是个个人主义者,她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无法容忍守旧婆母的恶语中伤,甚至也无法容忍早熟儿子的沉默寡言,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
24
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作家相当细腻地写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写她在汪文宣和陈经理之间的抉择以及对汪文宣的深厚感情,但最终,她还是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这种行径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至于她所走的那条路是否正确,是否一定会给她带来幸福,就不在小说所要表现的范围之内了。从小说的文本看,作家强调的是她选择了敢于改变生活方式的道路,而没有恪守中国传统道德所要求妇女的那样,让她陪同这个毫无希望的家庭去牺牲。汪文宣的家庭并不是封建式的家庭,因而曾树生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更不同于娜拉的出走;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与意义,哪怕这种选择本身饱含着无穷的辛酸与痛苦。因此,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四、论述题
1、《家》是以五四高潮时期四川成都为背景的,小说通过高氏官僚地主大家庭的分崩离析,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全面崩溃的现实和倾向。它是一部受左拉的《鲁贡玛卡家族的命运》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启发和影响而创作的现代家族小说。
第一,控诉了旧制度旧礼教的罪恶。《家》里的钱梅芬、瑞珏、鸣凤就是作家着力描写的旧制度旧礼教的牺牲品,小说通过这几个可爱的年轻生命的横遭摧残,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不合理、野蛮与残酷。
第二,批判了向旧制度妥协、屈从的思想。巴金通过成功地塑造高觉新形象,宣告了“作揖哲学”、“不抵抗主义”的破产。作品形象地告诉读者,在反封建斗争中,懦弱、忍受、妥协、屈从,终会害人害已,一生不幸,毫无出路。
第三,揭示了旧制度旧家庭没落崩溃的必然性。巴金在《家》里勾画出了高氏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图景,替封建制度敲响了丧钟。《家》所描写的高家三代人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醉生梦死、坐吃山空、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从专制家长高老太爷到克安克定以至觉群觉世,一代不如一代。二是接受了些新思想而又不想从根本上反对封建家族制度的改良者,以克明、觉新为代表。他们想用一种改良的办法对这个家庭进行一些改造,以使它能在新时代环境中维持下去,但他们无力回天,阻止不住历史潮流的奔腾向前。三是以觉慧、觉民为代表的封建制度的坚决的叛逆者,他们代表着新生活的激流,猛烈地冲击着腐朽的封建专制家庭的堤坝。
第四,歌颂了青年一代在新思潮影响下的反封建斗争。《家》的时代背景被安排在1920-1921年,当时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也涌进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新青年》在高公馆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小说中的叛逆者迫切地吸收着新思想、新知识而投身于反封建的斗争之中。觉慧、觉民、琴就是他们的代表,觉民抗婚、觉慧出走等构成了小说的重要情节内容。尤其是作为觉新的对比形象出现的觉慧,更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是作者的理想和希望的化身。
2、觉新是巴金为新文学提供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所谓“觉新性格”已经超出了人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人类某种普遍性的悲剧。觉新首先是一个懦夫,同时又是一个清新地认识到自己悲剧性命运的懦夫。他决不是愚昧麻木,“五四”新空气使他和他的弟妹们一样,清楚地认识到封建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与他的弟妹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他本身又是这一行将崩溃的家庭制度的产物,他无法甩掉这个包袱,轻装前进。他整个人是属于这个制度的,他无法想象自己离开了这种家庭的生活方式将会变得怎样。所以他只好在险象丛生的环境下小心翼翼地过日子,他并非不知道其他牺牲者的冤枉,可是为保一己的片刻安宁,只好把同情咽进肚子里。他无法像觉慧那样,幼稚而大胆地反抗这个封建家庭,因为他是这个家庭的“长房子孙”,担负着中兴这个家庭的历史责任,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个人的道义责任,都不允许他像弟妹那样冲破家庭牢笼,走向新生。他处处维持着这个溃烂了的家庭,甚至为缓和它的内部冲突和崩溃命运而不得不去做它的帮凶。他一次次向恶势力妥协,每一次退让都是以牺牲别人(包括他所爱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