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南县六中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学演变线索: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隋唐新发展秦朝遭到打击西汉武帝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面临挑战宋明新体系—理学明清之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考点一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考纲: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相互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何谓“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2.形成原因:——社会大变革的反映(奴—封)经济基础变化→ 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①经济巨变: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物质基础

②政治巨变: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候士大夫崛起,新旧势力斗争激烈,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看法——社会基础

③阶级巨变:“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人才基础 ④教育变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盛,出现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即诸子百家

3.主要学派及主张:儒家孔子当时不受重视,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会主流思想“仁”“为政以德”;“礼”“贵贱有序”;“因材施教”;“中庸”“仁义”“王道”;“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荀子道家老子“道”,“无为而治”;事物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庄子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较消极;成为汉初治国思想,朴素辩证法影响深远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当时最受欢迎法家韩非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子 4.历史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共同构成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儒家思想吸收各家之长,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1

南县六中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期) 1.创立:孔子,鲁国,春秋末期 2.儒学基础: 孔子编订“六经”;弟子记录孔子言论《论语》 3.基本主张: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子政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什么是仁?)仁,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①思想核心:“仁” ,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

②“礼”:恢复“周礼”的权威,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思想基础 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其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等级制的一套礼仪制度。

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作为典章制度,是宗法贵族等级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宗法贵族及统治阶级一切行为规范的准则。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 “和而不同”,“过犹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③中庸之道 ④伦理观:性相近也

材料五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对象)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巩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坚持) ⑤教育思想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礼 等级规范,社会秩序 仁 人际关系 礼 √ 仁 Χ ——矛盾激化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如何协调礼和仁的关系?中庸之道:协调仁和礼的方法

仁:伦理观;道德观 礼:政治目标 中庸:哲学方法;伦理哲学 三、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时期) 史料1: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①“仁政”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 民本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 不善,水无有不下。③伦理观:“性本善” 史料2: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① “仁义”与“王道”,“以德服人”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②重民(民本):(君舟民水)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③伦理观:性恶论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摘自《荀子》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思想;糅合法家和道家思想 王道 以德服人;霸道 以力服人 孟子主张王道;荀子却兼谈王道与霸道。 先秦儒家思想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 拓展:2004年是孔子诞辰2555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先哲,在他的故乡曲阜,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场面华丽,气势恢弘。而且孔子的思想飘扬过海,影响深远。但是,他的生前是否真的如此风光呢?史书载,他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 思考:为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采纳? 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 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

2

南县六中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

走向灭亡的背景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的学说不符合争霸战争的需要。 课堂巩固:

1、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彻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则,可以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2、(09海南)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3、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日之家可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4、“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下列不属于孔子对其“发展”的是

A.“己欲达而达人” B.“贵贱有序”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为政以德”

5、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的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误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邻而居 四、道家学派: 老子和庄子 1、创始人——老子的主张 材料1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老子的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材料2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老子》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材料3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看不到事物转化的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悲观 “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烦为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姓。 欣赏:《道德经》中的名句: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信言不美, 。 美言不信 将欲取之, 。 必先予之

天网恢恢, 。 疏而不漏 民不畏死, 。 奈何以死惧之

祸兮福之所倚, 。 福兮祸之所伏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继承与发展——庄子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总是“未免乎累”,因为有才者要被社会强制征用,无才者又要被社会无情抛弃,在才与不才的缝隙中生活根本没有自由可言。人要自由,最好的途径就是摆脱周围的世界,从而摆脱诸如是非、得失、祝福、生死等各种矛盾的困扰,以求得精神的安宁。 材料中体现庄子的什么主张?

“齐物”——“逍遥”——“无所恃”天与人“不相胜” 逍遥: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的生活方式。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来观察人生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活着不如死。因此,

3

南县六中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

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五、法家学派

韩非的思想主张:

材料: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术者藏于胸中,以遇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所谓“法”,就是法律、法令。所谓“术”就是指统治的权术。所谓“势”就是指权力、势力。这三者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众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势是法和术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实权,有了巨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将法、术、势相结合,其中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

课堂探究: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同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秦朝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六、墨子的思想主张:政治思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 哲学思想:提倡“非命”,反对命定论;相信鬼神和天的存在 知识巩固: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

老子、庄子、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孟子、荀子、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墨子代表小生产者.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课堂巩固: 6、(10海南)“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过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7、(10年山东卷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8、李小龙在他的日记中提出练习截拳道要达到“武道合一”的境界,就是“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在这里李小龙的武术思想主要吸收了中国古代的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9、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拓展: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儒家: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 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法家: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联系: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4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南县六中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演变线索: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隋唐新发展秦朝遭到打击西汉武帝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面临挑战宋明新体系—理学明清之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考点一“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考纲: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ygnx1dzby6j6mw9sjhs44p5c1cp9m00dx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