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 单独成册 方便使用 一、选择题
1.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实验探究,下列相关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 B.艾弗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离心的时间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 D.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也可以用N标记蛋白质和DNA
解析:选项A,格里菲思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遗传物质是DNA,只是推测S型细菌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把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选项B,艾弗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选项C,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离心的时间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离心时间过长、过短均能影响实验结果。选项D,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均含有N,做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不能用该元素标记蛋白质和DNA。 答案:C
2.在生物的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研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的活体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B.将加热杀死的S菌与活的R菌混合注入老鼠体内,当老鼠死亡后解剖发现老鼠体内同时含有大量的活S菌和活R菌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35S标记蛋白质时,却在沉淀中发现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由于搅拌不充分造成的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32P标记核酸时,却在上清液中发现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或过长造成的
解析: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的活体实验,只提出S型肺炎双球菌存在转化因子,A错误;加热杀死的S型
35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细菌,B正确;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未进入细菌,吸附在细菌表面,沉淀物中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C正确;培养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培养时间过短,有些噬菌体还没有侵入细菌体内,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D正确。 答案:A
3.经实验测得衣藻细胞中的DNA有84%在染色体上,14%在叶绿体上,1%在线粒体上,1%游离于细胞质中。以上数据主要说明( ) A.基因在染色体上
B.衣藻细胞中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C.衣藻的遗传物质是DNA
D.衣藻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解析:衣藻细胞中的DNA有84%在染色体上,14%在叶绿体上,1%在线粒体上,1%游离于细胞质中,说明基因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其次基因的载体还有叶绿体、线粒体,A错误、B正确;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衣藻的遗传物质是DNA,但是题干并没有强调这一点,C错误;衣藻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但是这不是题干强调的内容,D错误。 答案:B
4.(2017·湖北武汉模拟)下图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遵循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B.a、d组小鼠死亡是小鼠免疫功能丧失的结果
C.从d组死亡小鼠身上分离到的S型细菌是由S型死细菌转化的 D.从变异的角度看,细菌的转化属于基因突变
解析:图中a和b、a和c、c和d相互对照,各对照组间只有一个变量不同,不要误以为a、d和b、d之间有两个变量,单一变量原则主要指对照组之间,A正确;a、d组小鼠死亡是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症的结果,B错误;S型细菌经过加热后蛋白质发生变性,不可能转化为活细菌,是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C错误;细菌的转化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答案:A
5.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艾弗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DNA已经全部断裂,失去活性
B.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的DNA没有进入R型活细菌的细胞中
C.艾弗里的实验中,DNA酶将S型细菌DNA分解为脱氧核苷酸,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不存在,因此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D.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也能使小鼠的体细胞发生转化
解析: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蛋白质失去活性,DNA没有断裂,仍具有活性,能够使R型细菌转化,A错误;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的DNA进入了R型活细菌的细胞中,并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B错误;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和功能单位,DNA分子的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所以艾弗里的实验中,DNA酶将S型细菌DNA分解为脱氧核苷酸,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不存在,因此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C正确;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已经失去活性,不能繁殖,所以不能使小鼠的体细胞发生转化,D错误。 答案:C
6.(2018·天津五区县联考)DNA能通过玻璃滤器,但细菌不能。在一底部烧结了玻璃滤器的U型管(已灭菌)的左支加入R型肺炎双球菌活菌菌液,右支加入杀死的S型菌菌液,两管口用无菌脱脂棉塞紧,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 )
A.在U型管的左、右支均能检测到R型活菌 B.在U型管的左、右支均能检测到S型活菌
C.在U型管的左支能检测到S型活菌,遗传物质和原S型菌完全相同
D.在U型管的左支能检测到S型活菌,具有R型和S型菌的遗传物质
解析:因DNA能通过玻璃滤器,但细菌不能,所以右支死亡S型细菌的DNA可通过玻璃滤器进入左支,使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正确;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时,发生了基因重组,转化的S型细菌与原S型细菌遗传物质不同,C错误。 答案:D 7.下图表示用
32
P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的过程,其中过程②是利用过程①获得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的目的是获得含32P的大肠杆菌 B.过程③培养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好 C.离心的目的是析出噬菌体,使大肠杆菌沉淀 D.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中
解析:噬菌体属于病毒,只能寄生在细胞内,因此先要用32P来标记大肠杆菌,A正确;过程③培养时间越长,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导致沉淀物中放射性比较低,B错误;离心的目的是让噬菌体外壳和大肠杆菌分离开来,C正确;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的DNA能进入大肠杆菌,因此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中,D正确。 答案:B
8.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基本步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要加热处理,②要将各提取物分别与R菌混合培养,③转入固体培养基 B.①不加热处理,②要将所有提取物与R菌共同培养,③转入液体培养基 C.③转入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只有S或R一种菌落 D.③转入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可能有S、R两种菌落
解析:图中①是分离提纯S菌各组成成分,②是将提取物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③是转入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可产生R、S两种菌落。 答案:D
9.赫尔希和蔡斯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甲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乙组刚好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组的噬菌体是用35S标记其蛋白质 B.乙组的噬菌体是用32P标记其蛋白质 C.甲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含有放射性 D.乙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
解析:由于离心后,甲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所以甲组的噬菌体是用
32
P标记其DNA,A
错误;由于乙组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低,所以乙组的噬菌体是用35S标记其蛋白质,B错误;甲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只有少部分含有放射性,C错误;由于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所以乙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D正确。 答案:D
10.(2018·江苏扬州模拟)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本实验是依据遗传物质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特性设计的 B.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 C.采用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使DNA和蛋白质分离
D.一个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在只含31P的细菌中复制n次,含32P的DNA比例为1/2n1
-
解析:选项A,本实验不涉及性状表现。选项B,孟德尔遗传规律是真核生物细胞内细胞核进行有性生殖时遵循的规律,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都不遵循。选项C,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选项D,复制n次,产生2n个噬菌体,其中有2个DNA含有原来的32P标记的链,因此含32P的DNA比例为2/2n=1/2n1。
-
答案:D
1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细菌 B.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实验失败 C.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 D.④的结果是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解析: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细菌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所以在标记噬菌体时,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细菌,A正确;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不会导致实验失败,B错误;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让细菌和噬菌体分开,C错误;标记元素的不同,则放射性部位不同,在试管中检测到放射性的位置不同,D错误。 答案:A
12.图甲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将R型活菌和S型死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体内,R型细菌向S型细菌发生了转化,转化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图乙中搅拌的目的是提供给大肠杆菌更多的氧气,离心的目的是促进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
C.用32P、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分别主要在上清液、沉淀物中 D.若用无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侵染体内含35S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解析:A选项正确,R型细菌向S型细菌转化的原因是S型细菌的DNA进入到R型细菌中,并表达了S型细菌的遗传性状;B选项错误,搅拌的目的是让侵染的噬菌体和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噬菌体分布于上清液中,大肠杆菌沉淀,从而将两者分开;C选项错误,分别用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分别主要在沉淀物、上清液中;D选项错误,若用无放射性的噬菌体,侵染体内含35S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2018·宁夏石嘴山统考)结合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一部分图解,该实验成功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来,赫尔希和蔡斯用________方法,进一步表明________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②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用序号表示)。
(4)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存在________(填“上清液”或“沉淀物”)中。
(5)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能导致实验误差?________。 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成功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2)该实验证明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3)后来,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进一步表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其正确顺序是②35S和
32
P
分别标记噬菌体→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④离心分离→③放射性检测。(4)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由于标记的是DNA,DNA会进入细菌内,所以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5)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这部分噬菌体会在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进而导致实验误差。 答案:(1)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3)同位素标记 DNA ②①④③ (4)沉淀物
(5)是 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14.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