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人的各种感觉及声音
【知识梳理】
皮肤及其感觉 鼻和嗅觉 人的各种感觉 舌和味觉 耳和听觉 人的各种感觉及声音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声音 声音的特性 【典例分析】
知识点一:声音的三要素
例题1 在“达人秀”节目中,演员用冬瓜、土豆做成吹奏乐器,用它们吹奏出来的声音可
能具有的相同特征是( )
A.音调 响度 B.音色 响度 C.音色 音调 D.音色 音调 响度 变式训练1 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
不同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或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下列关于所发出声音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甲瓶的音调最高 B.用嘴贴着瓶口吹气,甲瓶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丁瓶的音调最低 D.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丁瓶的音调最高
变式训练2 如图所示,琴师在使用前会对二胡进行调音,以下对调音
时采用的做法中解释正确的是( )
A.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B.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调 C.将琴枕上移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21世纪教育网利剑科学工作室 D.换一根更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变式训练3 长途汽车经过长时间行驶后,驾驶员常常会停下车,拿根铁棒敲打车轮,凭借
声音可以判断轮胎内的空气是否充足。这主要是因为敲击的轮胎内空气充足时发出声音的( )
A.响度较大 B.音调较高 C.音调较低 D.响度较小21世纪教育网利剑科学工作室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例题2 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物质的密度(kg/m3) 声音传播的速度(m/s) 空气 1.29 330 氧气 1.43 316 铝 2700 5100 铁 7900 5000 铅 11300 1300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小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变式训练4 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其主要原因是( )
A.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21世B.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C.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变式训练5 月球不像地球,在它周围空间没有大气层,甲乙两人在月球上进行考察,若甲
向上发射信号弹,则乙( )-
A.有可能看到闪光,但听不到响声 B.有可能听到响声,但看不到闪光 C.有可能先看到闪光,后听到响声 D.有可能先听到响声,后看到闪光
知识点三:声音传播的计算
例题3 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的
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9秒,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
A.20米/秒 B.25米/秒 C.30米/秒 D.40米/秒
变式训练6 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若火车速度为80千米/小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
度是340米/秒,司机在鸣笛后2秒时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山崖反射的回声,则鸣笛时火 车到隧道口的距离是 米。21 变式训练7 小华在假期探望外祖母,他乘坐火车时发现,每经过铁轨接头处,车身都要振
动一次。他还发现,火车进山洞前一瞬间要鸣笛一次。小华恰好坐在车尾,从听到鸣笛声到车尾出洞,小华共数出84次车身振动,所用时间是1min45s。若车身总长175m,每节铁轨长12.5m,山洞的长度是多少?当时火车的速度是多少?(假设火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剑科学工作室
【易错题分析】
1.如图所示,海北中学有一个跑道为400 m的操场,在操
场的主席台和观众席上方一字形排列着A, B, C三个相同的音箱。在一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站在操场中的所有同学都可以听到音箱发出的足够大的声音,但站在某些位置的同学却感觉听不清音箱中播放的内容,在右图的1,2, 3三个位置中,位于哪个位置附近的同学应该是“感觉听不清”的?( )1·c·n·j·y A.1 B.2
C.3 D.在哪个位置都一样21世纪教育网利剑科学工作室
2.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 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大21世纪教育网利剑科学工作室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小
【巩固提升】
1.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2.下列关于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耳分为外耳和内耳两部分
B.听小骨连结鼓膜和耳蜗,是放大声波的唯一结构 C.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三部分组成 D.位于鼓膜上的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信息
3.科学家根据星球光谱的红移现象推断宇宙正在膨胀,星球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实在
日常生活中声音也有类似的现象,在火车从我们身边疾驶而过的瞬间,尽管火车发出的汽笛声频率是不变的,但我们听起来声音的音调却是___________(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21世纪教育网利剑科学工作室21教育网
4.“高级音响设备”、“高声大叫”、“高音独唱”这些语句中表示发声体振幅大的是 ;
表示发声体振动频率大的是 。21
5.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vt=v0+a(t-t0),其中:vt表示温度为t时的声速,t0为表格中指出的温度,v0表示温度为t0时的声速,α为温度系数。 液体 t0/℃ v0/m/s α/m/(s?℃) 丙酮 水 甘油 水银 酒精 20 25 20 20 20 1192 1500 1923 1451 1180 -5.5 2.5 -1.8 -0.46 -3.6 可见,水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 。如图所示,是酒精、水和水银中声速随温度变化图像,其中 表示酒精中声速的规律。 6.在交通繁忙的路口,环保部门有时会安装某种装置——噪声显示牌,用来监测路口的“动
静”,显示牌的示数会随着声音的变化而变化,如“60,70,80,……”显示牌示数的变化反映了声音的 发生了变化,显示牌示数的单位是 。
7.音乐厅正在举办音乐会,男中音在放声高歌,女高音轻声伴唱,又有多种乐器伴奏,这
时男中音的________比女高音的大,而女高音的________比男中音的高。音乐会的声音我们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________效应。 8.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这个钓鱼的小儿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__________中传播。21世纪教育网利剑科学工作室【所有:21教育】
(2)小儿招手______(选填“会”或“不会”)产生波动,鱼儿听不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 9.最近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如图),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这种波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0.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是因为它们飞行时发出的声音有
不同的 。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两人声音的描述是:男低音比女高音 低,男低音的 大。
11.在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因为声音向我们传递着很多信息。如: (1)养花人挑选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 裂缝,他是根据声音三个特征中的 来进行判断的。
(2)一位有经验的锅炉工发现,向瓶里灌开水,开始时,水的落差大、撞击力大、瓶里 空气多,发出大声的并且低沉的“咚、咚”声。水快灌满时情况相反,发出小声的并且尖 细的“吱、吱”声,则该工人判断灌水多少的依据是( )
A.音色和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响度和音调
你能简略地解释其原因吗? 。 12.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朵的。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谁在说话,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3.如图是探究声现象常用的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被音叉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2)泡沫塑料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 (3)加大敲音叉的力度,塑料球被弹起的幅度更大,根据发生的现象,你由此可得出声源发出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如果在
真空中做这个实验,小球 (选“能”或“不能”)弹开,我们 (填“能”或“不能”)听见声音。
14.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
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编号D的材料规格中横截面积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时,必须知道该项 内容的值为 。
(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 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15.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
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21世纪教育网利剑科学工作室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所示)。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6次。21世纪教育网利剑科学工作室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21世纪教育网利剑科学工作室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21世纪教育网利剑科学工作室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双层 19.9 20.3 20.1 20.2 19.9 20.2 20.1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中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实验改进办法: 。21世纪教育网利剑科学工作室 16.【提出问题】玲玲同学向暖水壶内倒开水时,听到暖水壶竟然“唱起歌”了,刚开始瓶传出低沉的轰鸣声,随着水越来越多,声音逐渐变得尖,结合声音的三特性,她认为,声音由低沉变尖说明“歌声”的音调越来越 。他又想,一切发声体都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这个发声体是什么呢?
猜想一:可能是暖水壁和里面的水振动发声; 猜想二:可能是暖水壶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猜想三:可能是 振动发声。
1 2 3 4 5 6 平均值 单层 20.2 20.8 21.1 20.5 20.7 20.9 20.7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哪个猜想正确,玲玲和同学找来七个完全相同的空玻璃瓶和一个小木棍,先将七个空玻璃瓶排成一排,然后在每个瓶内装入一定量的水,水量依次减少,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 (1)玲玲先用小木棍从左到右依次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七个玻璃瓶,同学们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尖”。 (2)玲玲又用嘴对着瓶口从左到右依次用力大小相同的力向七个玻璃瓶吹气,同学们听到的声音变得越来越低沉。
【分析与论证】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玲玲倒水听到暖水壶发出的“歌声”的发声体是 。 【评估与交流】
(1)为什么吹和敲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变化正好相反呢?对此问题,同学们展开了交流:第①次实验时,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来越 ,这时听到“歌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水量越多,它们越 (填“容易”或“不容易”)振动,振动频率变 (填“高”或“低”)而造成的。
(2)第②次实验时,通过吹气时发出的声音音调的变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音调越高。
第三讲人的各种感觉及声音知识梳理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