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7 页
课时双测过关(九) 大气受热过程
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完成下题。
1.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太阳辐射 C.③—大气散射
B.②—大气吸收 D.④—地面吸收
解析:选A 据图可知,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云层的反射,③表示大气吸收,④表示大气散射。故A项正确。
通过阅读和绘制示意图了解地理事物的关系和变化过程是重要的地理学习方法,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2~3题。
2.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 A.① C.③
3.图中②表示大气的( ) A.保温作用 C.反射作用
B.吸收作用 D.辐射作用 B.② D.④
解析:2.A 3.C 第2题,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①,表示太阳辐射。A对。②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B错。③表示地面辐射,C错。④表示大气逆辐射,D错。第3题,图中②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是太阳辐射被云层反射回大气上界,C对。大气保温作用能量箭头由大气射向地面,A错。大气吸收作用能量箭头由太阳辐射指向大气,B错。辐射作用是大气散失热量,由大气指向空间或地面,D错。
第 2 页 共 7 页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增加,将引起( )
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 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 ③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 ④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弱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大气逆辐射增强,选择C。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气象卫星监测到北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图中首先增强的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6.北京2018年2月份二氧化碳浓度较2017年7月份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太阳高度较7月份小 B.取暖释放二氧化碳增多 C.人类大量砍伐森林 D.日照时数少,光合作用弱
解析:5.B 6.B 第5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最先表现在吸收地面辐射增多,然后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地面辐射也会增强,图中②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第6题,北京2月份二氧化碳浓度较7月份升高,最可能是由燃烧化石燃料取暖,释放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高处不胜寒”说明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a辐射
B.b辐射
第 3 页 共 7 页
C.c辐射 D.d辐射
8.“秋阴不散霜飞晚”,意思是: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 )
A.a辐射 C.c辐射
B.b辐射 D.d辐射
解析:7.C 8.D 第7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故C对。第8题,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很多自然现象,以便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云层的逆辐射强烈 B.大气的吸收强烈 C.大气的散射强烈
D.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烈
10.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B.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 C.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解析:9.D 10.D 第9题,多云的白天由于大气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故温度较低,D正确。第10题,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大气保温效应差,地面降温快,空气中的水汽迅速降温,发生凝华现象,形成霜冻,D正确。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即大气逆辐射强,没有霜冻,A错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气温下降慢,没有霜冻,B错误;大气的保温作用强,降温慢,没有霜冻,C错误。
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据此回答11~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