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际关系心理学2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具体的说:多次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反应;

有奖励、赞赏或社会承认所促进的心理倾向

多半能持续下去,对个体的态度或行为是一种积极强化;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模仿其他人的行为; 一种态度的发展可能间接来自于其他态度

的情绪联系 认知理论——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

⑵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一是个体自身,包括个体的需要、经验、自我意识;

二是交往的对象及其性质。

⑶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内化、同化

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人际影响——个体的父母、教师、同伴等对个体态度的影响 个性心理特征——社会所给予的奖励或惩罚的影响 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个体参加的组织的影响 3.态度的转变 ⑴态度转变的理论:

强化理论——态度就是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

当个体面对的强化物所要求的态度和其本人的态度不同时,就会产生心理矛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不协调 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x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x重要性) 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离状态 当人们面临多重可能选择,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情况

⑵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人们通过参与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人们的态度往往

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

登门拜访——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

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目的的方法。

.

.

团体规定论——群体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这

是因为个体力求正确,力求安全的需要,也因为个体具有依赖心,自卑自恋。所以通过利用群体规章、准则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

全面宣传法——一般说,通过正反两方面宣传的结合,有助于改变人们

态度。

沟通信息法——在态度转变中,信息沟通是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沟通有两种

重要方式,一为对个体进行信息传递,二是对大众进行信息传递。

⑶态度转变的沟通要素:沟通者——可信性、睡眠者效应、类似性

沟通内容——利用情感,有些态度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组织沟通,通过理性的论证也能改变态度。 沟通对象——听众态度、与听众的态度的差距及可信性因素的影

响、让听众承诺、个性因素 第四章 行动与态度 1.认知失调概述

⑴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失调

⑵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x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x重要性)

⑶减少失调的方法: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 2.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⑴诱导服从实验:费斯订格和卡尔史密斯

实验结果:行为可以影响态度,与个人的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可以改变态度,提供的诱因与态度改变的程度成反比。

前提条件: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预期的消极后果。 ⑵努力理由研究:我们的努力,是态度改变的关键变量 ⑶不足阻碍研究: ⑷决策后失调研究: ⑸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

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决策

.

.

第五章 印象形成 1.印象形成概述

⑴定义: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政体印象的过程。

⑵印象形成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即:认知对象(行动者)、认知主体(知觉者)及交往情景。 ⑶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在对人形成印象过程中,人们总把零散的信息资料汇总,形

成一个一致的互不矛盾的印象。

评估性——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事,人们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叛判

断,并在这个过程中或之后,进一步对对象作出一定的评估,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 中心特质作用——在印象形成中某些特定起着中心作用,另一些则起边缘的

作用,前者为中心特定。 隐含个性理论——普通人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定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

定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的个性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用它们来作出超越所获信息的推论。(概念)

⑷印象形成的整合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2.人际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 ⑴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

优先效应:也称首因效应,指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

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新近效应:也称近因效应,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信息会对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⑵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通常,一旦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印象后,我们往往会

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 ⑶定型: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它能强烈影

响个体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架构,会导致对他人知觉和判断的错误。 ⑷自我实现预言: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自己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 3.印象管理

⑴印象管理的定义和理论

定义:就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

.

理论:库利和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

由语言、姿态等抽象符号沟通后,能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学会了“采用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看待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塑造良好印象。

戈夫曼的自我表现论:把社会交往看成是类似于舞台表演,每一个人都按照一定的

“脚本”来行动。一个“脚本”是一组经过仔细选择的、能够表现自我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活动。一个人在其他人面前出现时,总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产生了印象管理。 亚历山大的情景认同论:认为对于每一个社会背景,每一个人际交往的场合,都要

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做情景认同。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点是其他人常常形成 对我们的印象,并用这些印象来指导我们

的交往。

⑵自我表现及影响因素

定义: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目的是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印象。 影响因素:情景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其他人的影响 ⑶印象管理的作用: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

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

性; 能使我们在现代水利更快、更富有弹性地适应不同人们的角色要求,使

我们能针对形形色色的环境做出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 第六章 人际知觉 1、人际非言语沟通

⑴分类:动态无声的、静止无声的、副语言 ⑵主要通道:脸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语言。 2.对人的归因理论

⑴归因概念: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

.

⑵归因理论:海德的通俗心理学——通俗心理学(理解环境、控制环境)、“不变原则”、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非共同效果:一些独特的、非共同效果的行

社会赞许性:一个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程度 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对一个行为进行推论时必须考虑三个基本维度,即特异性、

一致性、和一贯性。 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包括两个步骤,即决定控制源,包括内在和外在的;

决定稳定性,包括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罗特的控制源理论:内控性、外控性

3、常见的归因偏见

⑴行为中心偏见:根据行为,而不太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作出归因,称着“行为”

吞没“场”,也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⑵显著性偏见:人们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任务。在知觉他

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 ⑶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人们往往忽视一致性反应的信息,即对一致性反应信息利

用不足。妆一个人作出了一种反应时,人们在对此作归因的过程中,不太注意其他人如何反应。 4、归因理论的应用:心理健康、绩效评价、冲突 第七章 自我知觉

1.知觉:指人对外界现象的整体的认识,知觉的整体型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2.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归因 ⑴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人们通过观察自己的外显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推论来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情绪;

人们用于推论自己态度的过程与用于推论其他人态度、情感的过程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

自我或因过程的限定:自愿选择(行为出于自愿)

当内在线索模糊或者微弱时,我们才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

态度;

.

人际关系心理学2

.具体的说:多次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反应;有奖励、赞赏或社会承认所促进的心理倾向多半能持续下去,对个体的态度或行为是一种积极强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ya076bpig77t6k14pg60zn011oo6h01af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