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李永喜
【摘 要】[摘要]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已经成为推动人才成长的成功模式,但是该模式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教学内容不实用、课程实施不到位、课程教学评价不全面等。文章就这些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名称】教育与职业 【年(卷),期】2014(000)006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高职 课程教学 现状 对策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Z201202418)
一、高职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教学内容不实用
1.课程内容缺乏超前性。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而高职院校教材内容的知识更新远达不到实际环境中的要求。例如建工专业中“建筑材料与检测”这门课的教材中有大量章节篇幅讲解实心砖,而目前建筑界早已淘汰实心砖而改用空心砖或其他建筑材料了。
2.课程内容仍然是学科本位占主流。学科本位主要是教材中理论知识过多,且教材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的结合太少。例如“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中,教材对涉及的建筑材料做了详细的说明,但都是关于材料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的理论介绍,学生在实际环境中甚至难以辨认出书本中的建材。
3.课程内容专业理论知识的缺失。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的最大区别在于,高职院校更侧重于专业理论的修养,而中职院校则更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内容正在向中职院校靠拢,从以前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并重,到现在的更加重视技能培养,这种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不相称的。
4.课程内容之间缺乏联系。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性不是很大,而在实际的环境中,各种事物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另一种情况是,在课程内容中有的章节联系很大,而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这两种事物却毫无联系性可言。这种课程内容的设置给高职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课程实施不到位
1.课程实施中课程体系与新课程存在偏差。自从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要求已经进行了相关修改,但是教学大纲一直没变,造成二者无法衔接。另外,新课程体系实施以后,课程中的教材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与教材配套的教案以及教学方式也是沿用以前的传统内容。
2.教学条件阻碍课程的实施。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表现在不但以教材为载体的理论课程教学要进行改革、发展,而且与理论相对应的实践课题也要及时做相应更新。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实验设备、实训基地常年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与课程教学中涉及的新内容无法对应,这对课程教学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3.制度缺陷导致课程教学实施受阻。在课程教学中我们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现身课堂,实践教学。这些专家一般都有自己的固定职业,时间有限,而且教学
经验不足,自己有知识却“倒不出来”。因此,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家的作用,最好采取专家与任课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制定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课程计划。
4.师生不适应新的课程教学要求。高职院校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师一般都是普通高校学科出身,毕业后立即参加了高职的教学工作,缺乏专业实践,导致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另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导致课程教学实施困难。 (三)课程教学评价不全面
传统教学中主要以笔试成绩作为评价课程教学的依据,但是,笔试只能突出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难给出科学的鉴定。在目前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采取平时成绩与学期末开始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也仅是以卷面成绩为主,难以解决理论与实践相互独立的缺陷。此外,课程教学中的评价体系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课程评价主观性较强。正如上文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基本体现在对学生成绩的检测、教师中间开展的自评和互评上。这种评价主观性大,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尚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
2.课程评价实践偏差。在课程教学评价中,常以学生调查报告的成绩评价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这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一篇优质的调查报告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实力,但是这样也容易导致学生仅为了写报告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造成知识的狭隘性。
3.课程评价的主客体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时,一般以任课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