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现状评价的内容和工作程序
安全现状评价是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或者生产经营单位的要求进行的,应对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设施、设备、装置、贮存、运输及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安全评价。 安全现状评价的内容
安全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收集评价所需的信息资料,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2)对于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事故隐患,采用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价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事故模拟,预测极端情况下事故的影响范围、最大损失,以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概率,给出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
3)对发现的事故隐患,根据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进行整改优先度排序;
4)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与建议。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安全现状评价的结果纳入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整改计划和安全管理制度,并按计划加以实施和检查。 安全现状评价工作程序
安全现状评价工作程序一般包括: 1)前期准备;
2)危险、有害因素和事故隐患的识别;
3)定性、定量评价; 4)安全管理现状评价; 5)确定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6)确定评价结论;
7)安全现状评价报告完成。 1前期准备
明确评价的范围,收集所需的各种资料,重点收集与现实运行状况有关的各种资料与数据,包括涉及到生产运行、设备管理、安全、职业危害、消防、技术检测等方面内容。评价机构依据生产经营单位提供的资料,按照确定的评价范围进行评价。 安全现状评价所需主要资料从以下方面收集: 1)工艺; 2)物料;
3)生产经营单位周边环境情况; 4)设备相关资料; 5)管道;
6)电气、仪表自动控制系统; 7)公用工程系统; 8)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9)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准; 10)相关的检测和检验报告。
安全现状评价所需主要资料清单见附录A。
2危险、有害因素和事故隐患的识别
应针对评价对象的生产运行情况及工艺、设备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危险性分析,确定主要危险部位、物料的主要危险特性,有无重大危险源,以及可以导致重大事故的缺陷和隐患。 3定性、定量评价
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点,确定评价的模式及采用的评价方法。安全现状评价在系统生命周期内的生产运行阶段,应尽可能的采用定量化的安全评价方法,通常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安全检查表检查——危险指数评价——重大事故分析与风险评价——有害因素现状评价”依次渐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模式,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价。
通过定性、定量安全评价,重点对工艺流程、工艺参数、控制方式、操作条件、物料种类与理化特性、工艺布置、总图、公用工程等内容,运用选定的分析方法对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事故隐患逐一分析,通过危险度与危险指数量化分析与评价计算,确定事故隐患部位、预测发生事故的严重后果,同时进行风险排序,结合现场调查结果以及同类事故案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和概率,运用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重大事故模拟,模拟发生灾害性事故时的破坏程度和严重后果,为制定相应的事故隐患整改计划、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提供数据。
安全现状评价通常采用的定性、定量安全评价方法如下:
1)定性评价方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 安全检查表;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故障假设分析; 故障树分析;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风险矩阵法等。 2)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 蒙德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 故障树分析; 事件树分析; QRA定量评价;
安全一体化水平评价方法; 事故后果灾害评价等。 4安全管理现状评价 1)安全管理制度评价;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
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修改及演练计划。 5确定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综合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并按照安全风险程度的高低进行解决方案的排序,列出存在的事故隐患及整改紧迫程度,针对事故隐患提出改进措施及改善安全状态水平的建议。 6评价结论
根据评价结果明确指出生产经营单位当前的安全状态水平,提出安全可接受程度的意见。 7安全现状评价报告完成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据安全评价报告编制事故隐患整改方案和实施计划,完成安全评价报告。生产经营单位与安全评价机构对安全评价报告的结论存在分歧的,应当将双方的意见连同安全评价报告一并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