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编儿歌,促有效教学
——以小学一年级牛津英语“Drinks I like”为例
一、课例背景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既然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就必定要抓住低小学生的特点。而作为一名低年级英语教师,尤其要抓住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一些英语儿歌能够起到抓住学生的眼球,达到听觉的冲击,调动课堂气氛的效果,指示学生拍手和做动作来念念那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节奏感强的英语儿歌。这样,便可符合低年级学生爱听、爱看、爱说、爱跳的特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然而,一些教育者认为,现在教学中的儿歌,只是形式上的一种课堂娱乐活动,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授新知识的形式,是在为儿歌而儿歌,只是多了一种教授新知识的形式,并没有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他们还认为,大都儿歌形式单一,也就是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念儿歌。这样一来,不仅仅是老师觉得单一乏味,学生也会毫无新鲜感。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 说简单的英文歌谣。”可见现在英语儿歌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体行为, 而已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针对应该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英语儿歌,并且为了适合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改编与创新,从而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的这一问题,我就想通过徐映老师“Drinks I like”这节课,进行一次课例研究,让更多的人认为英语儿歌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课堂娱乐方式,而且还能传授新知识,从而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英语儿歌教学,使教学变得更为生动、丰富,使枯燥的语言知识变得有趣,从而获取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研究过程 课堂实录一
片段
T:Milk is good. I like milk. There is a rhyme for you.
( PPT上出示儿歌字幕,学生听录音里的儿歌。) (录音:“Milk, milk, I like milk. Milk, milk, milk is good.”) T:Follow me. (老师边拍手边念儿歌,学生拍手并跟读。)
“Milk, milk, I like milk. Milk, milk, milk is good.” “Milk is good.”“Milk is good.” “Milk is good.”
(这里的“Milk is good.”老师让学生重复跟读三遍。) T:O.K. Now, together. “Milk, milk, … Ready? GO!” S:Milk, milk, I like milk. Milk, milk, milk is good.
(学生齐读) T:Milk is good.
(老师让学生重读了一遍。) S:Milk is good. T:Boys, go! Girls, go! 分析:
教师通过“Too much cola is not good. We should drink more water and milk.”引出milk这个单词。引出新手单词之后,老师进行个体抽读、男生女生读,小组读,开小火车来操练milk这个单词。而将milk放在句子里操练的就是将milk放在自编儿歌里的操练。儿歌看似非常简单,只有两句话,“Milk, milk, I like milk. Milk, milk, milk is good.”。但在实际课堂过程中,我们老师可以看出在教授儿歌之后,学生读起来并非如此简单。请男生女生分别反馈的时候,学生难以将儿歌整齐地准确地朗读。存在的问题颇多,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milk是新授单词。学生很难把握这个单词的发音,都会将milk里的|I| 误读为|e|。儿歌两句话里,新手单词milk出现频率有6次。所以,学生在读这个儿歌的时候,我们大都听到学生说出来的是|melk|,而不是|milk|,造成的课堂效果就是,就算是齐读也是声音高低不齐,并且十分影响课堂氛围。
第二儿歌的第一句话,学生不存在什么问题。主要是第二句话,里面的两个
学生常见的单词却不易发音的单词,”is”和”good”。因此,在儿歌后一句,学生读起来十分杂乱无章。从课堂实录来看,老师让学生听完一遍后,跟读一遍后,让他们自己念完后,又重复让学生跟读了很多遍。说明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将新授在句子中的运用掌握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怎样将儿歌能够更有效地在课堂中运用,为学生所适用。经过各位老师第一轮的评课之后,考虑到将儿歌改为“Milk, milk, I like milk. Milk, milk, you like milk.”这样,学生就可以简单地掌握新授单词,也排除了之前第二句学生难读的障碍。
课堂实录二 片段
T: Here’s a rhyme for you. Lishen!
( PPT上出示儿歌字幕,学生听录音里的儿歌。)
(录音:“Milk, milk, I like milk. Milk, milk, you like milk.”) T: Now, follow me. Milk, milk, I like milk. P: Milk, milk, I like milk. T: Milk, milk, you like milk. P: Milk, milk, you like milk. T: Together.
P: Milk, milk, I like milk. Milk, milk, you like milk. T: Boys, are you ready? 分析:
相比第一次,第二次经过改动的儿歌确实使得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流利地将儿歌读出来,并且可以达到令学生理解掌握新授单词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个简单的儿歌,是否有必要让学生操练呢?与此同时,这样的儿歌在课堂应用之后,是否能够通过这个儿歌达到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呢?显而易见,预期的课堂效果是可以达到,但并非能够完成最终有效教学的目的。针对以上困惑我们老师的两个问题,我们进行如下纠正与改动:
一、从易到难
第一次的儿歌是从第一句的简单到第二句的难。第二次的儿歌是从第一句的简单还是到第二句的简单,没有转折,比较平淡乏味。因此,我们决定将其儿歌进行再一次的变动,恢复到第一次的趋势。从易到难,否则儿歌就格外显得没有意义。经过老师们的思考,儿歌改编如下,“Milk, milk, I like milk. Milk, milk, make me strong.”这样一来,儿歌似乎难度增大,学生不易掌握。但是,老师思考到,我们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新授过程中,巩固并逐渐掌握milk这个单词。而并非一定要让学生顺畅地将make me strong.读出来,确实从读的方面来说,有些难度,也不可能理解make me strong的意思。只是通过这个儿歌,可以令我们的学生感知到milk有什么功能或者特征呢?可以make me strong。 那又如何感知到这一点呢?有老师提出,需要老师的示范,展示出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二、兴趣激发
两次的儿歌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是我们之前所忽略的。学生只是一味地拍手,嘴里念着儿歌,显得学习尤为被动,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似乎已习以为常这种儿歌的操练模式,为儿歌而儿歌,完成任务而已,导致了他们对此儿歌并没有什么兴趣,调动不起学生的热情,那该如何在这个只有两句话的儿歌里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呢?在限制的两句的语言中,惟有借助肢体语言来使句子丰满、生动、形象。通过几次动作的改动,最后用这样一组动作:拍手(milk), 拍手(milk), 两手轻拍胸前(I like milk.), 拍手(milk), 拍手(milk), 双手握拳向内,弯曲前臂,上下晃动(make me),双手伸直高举(strong)。同时,也有老师提出,光有动作并不够,可以先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得学生模仿。也就是在读到make me strong的时候,可以提高声音高度,带着坚信的语气在其内,让学生感知到原来milk可以令我们变得strong。
课堂实录三 片段
T: A rhyme for you. Listen!
( PPT上出示儿歌字幕,学生听录音里的儿歌。)
(录音:“Milk, milk, I like milk. Milk, milk, make me strong.”) T: Follow me.
Milk, milk, I like milk. P: Milk, milk, I like milk. T: Milk, milk, make me strong. P: Milk, milk, make me strong.
(学生边跟着老师做动作,边学儿歌) 分析:
在第三次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徐老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感染到了每个学生,学生也是热情高涨。老师充分运用了自己的肢体语言,把这首儿歌中所赋予的内容很好的诠释了出来,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对于milk这种饮料的特征也有所基本把握了,其中make me strong呼应之前教师引出milk所说的Too much cola is not good. Drink more water and milk。也为之后对学生情感渗透埋下了伏笔,使之操练变得更有意义了。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声音响亮,饶有激情地演绎了这首儿歌,将儿歌的节奏感和动作感表现地淋漓尽致,令人印象深刻,有的是一种享受、愉悦感,课堂气氛也随之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三、课例启示
通过这次英语教学三实践二反思研讨活动中,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颇多,对于儿歌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也有了深一层的理解。如何创编儿歌,促进有效教学,我把它归纳为以下三点:
1.将儿歌富有的节奏感、动作感、活跃课堂气氛的特点突显出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儿歌的形式,特别衷意那些富有节奏感的儿歌,再加上一些肢体语言的搭配,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这节课中所运用的儿歌其实都很有节奏感,并且琅琅上口。只是第一、二次的儿歌并没有附上生动的肢体语言,而在第三次课上加上富有动感的肢体语言后,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们在念念、拍拍、做做中放松心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不知不觉得获取新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使学生乐学英语。
2.突出儿歌中事物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 任何一首课堂中儿歌内容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则是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在符合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儿歌的内容,使儿歌的教学变得有意义,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在第一次教学中,儿歌很琅琅上口,但出于学生对单词is和good的掌握程度不够,影响到课堂的气氛。经商讨和修改之后,第二次的儿歌很有韵律,读起也有节奏感,却单一乏味,没有知识性在其中,缺乏了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点。再经过第三次的修改创编并运用于实践后,儿歌不仅易于上口,韵味十足,富有节奏感与动感,内容也突显出了milk的特征,学生能大致明白其附有的意思,并能从儿歌的最后一句内容的特点用英语流利地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
3. 创编儿歌,有助于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情感渗透。
可以说,创编儿歌的过程是语言内化的过程, 是学生尝试着运用语言的过程。但仅仅是语言的学习已经不再是有效课堂的唯一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操与情感更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所为之教授的,不应该忽略的。第一次与第三次的儿歌都充分体现出了对于学生的情感渗透, “Milk, milk, milk is good.”和“Milk ,milk, make me strong.”显而易见,第三次的儿歌后一句加以动作之后更为形象生动,以此易于学生接受,同时情感渗透地更为合情合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Drinks I like”这节课中儿歌“Milk, milk, I like milk. Milk, milk, make me strong.”可以说体现出了激励、唤醒、鼓舞的每一方面。纵观整节课,若不改编和创新英语儿歌的话,那么单词在儿歌的教学中将显得形式单一,比较干涩,枯燥乏味,学生的兴趣也不会很浓。儿歌的创编,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儿歌创编的内容与形式上,教授方法的新颖性等,仍存在着一些方面有待于我们研究团队进一步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