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监控范围
a) 监视变电站区域内场景情况; b) 监视变电站内刀闸的分、合状态;
c) 监视变电站内变压器、断路器、CT、PT、避雷器和瓷绝缘子等重要运行设备的外观状态; d) 监视变电站内主要室内(主控室、继电器室、高压室、电缆层、电容器室、独立通信室等)场
景情况,并实现双向通话;
e) 监测变电站内主要室内(主控室、继电器室、蓄电池室、独立通信室等)温度、湿度和高压场
地风力(沿海变电站)以及开关场地电缆沟和端子箱的水浸情况;
f) 实现变电站防盗自动监控,可进行周界、室内、门禁的报警及安全布、撤防; g) 实现站内消防系统报警联动,并对消防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h) 实现对门禁、空调等设备的远方状态监视和控制。
6.4 功能要求
6.4.1 实时视频监控
a) 对监控范围内的设备实现实时视频监控;
b) 按照地区级主站要求,将所需视频以 IP 单播或组播方式实时上传,可满足多用户同时访问时
的视频传输要求;
c) 在可设定的间隔时间内对站内摄像机进行视频巡检,参与巡检的对象可以任意设定,包括同一
站端的不同摄像机、同一摄像机的不同预置位等,巡检间隔时间可设置; d) 具备视频自动跟踪、移动检测等功能。 6.4.2 环境信息采集处理
a) 能对站内的温度、湿度、风力、水浸、SF6 浓度等环境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和上传,采集
周期小于 5 秒;
b) 可设置不同级别的环境信息告警值;
c) 环境信息数据以变化传输方式上送地区主站,阀值可设;
d) 环境信息历史数据应能至少保存为一个月,存储周期为 10秒至 10 分钟可调。 6.4.3 告警功能
a) 告警类型可分为站端系统软硬件异常告警和监测告警,其中监测告警包括环境信息异常告警、
消防告警、非法闯入告警、视频异动告警(变化率可设置)等; b) 告警分为严重告警和一般告警,告警级别可设定;
c) 当发生监测告警时,RPU应将相关摄像机自动切换至设定预置位,向地区级主站传送报警信息和
相关视频,并自动录像;
d) 支持单一监测告警联动多个摄像机;
e) 变电站内同时发生多点监测告警时,按告警级别高低优先和时间优先的原则显示存储,先上传
严重告警关联视频;同等级别的告警按时间先后显示、存储及上传,其它告警点的告警信息不得丢失和误报;
f) 告警信息应带时标,精确到秒级;
g) 告警录像应以告警信息为索引进行检索和回放。 6.4.4 控制功能
a) 摄像机控制应具有唯一性,同一时间只允许一个用户操作;
b) 带预置位的摄像机在设定的时间内未被操作,应自动回归默认预置位;
第 20 页 共 30 页
20
c) 能对变电站内的空调进行监控:包括状态读取、开启、关闭、升温、降温、调整出风等; d) 能对变电站内的门禁进行控制:包括数据读取、开关控制、权限调整等。 6.4.5 录像管理
a) 能对非重要区域的监控点(即摄像机)实现告警前(至少 10 秒)、告警后(至少 10秒)录像
存储,对重要区域的监控点可设定长时间(一个月)的自动循环录像存储,所有监控点级别可设定;
b) 视频录像以秒为单位的视频流方式存储。 6.4.6 远方配置功能
a) 应能接收地区级主站下发的指令完成参数配置、布/撤防、预置位设置等配置功能。 6.4.7 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联动
按照附录 B.3 联动协议,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系统下发遥控预置命令、非遥控操作所产生遥信变位时,将相关断路器、刀闸信息传送至站端系统,由站端系统自动实现相关多角度视频信息的实时监控。
6.5 性能要求
6.5.1 可用性
a) 可用率≥99%;
b) 环境监测设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MTBF≥50000 小时; c) 视频监控设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MTBF≥25000 小时。 6.5.2 实时性指标
a) 视频控制切换响应时间≤1 秒; b) 控制响应时间≤1 秒;
c) 站端监控画面显示与实际事件发生时间差≤0.5秒; d) 事件报警到系统自动记录相应画面时间差≤1 秒; e) 各报警探头报警到后台信息显示时间差≤0.5 秒; f) 各报警探头报警到监控中心显示时间差≤1 秒; g) 系统时钟精度≤1 秒。 6.5.3 存储容量要求
a) 摄像机视频录像保存时间≥1 个月; b) 环境信息历史数据保存时间≥1 个月。
7 视频编解码标准
系统应采用 H.264 视频编解码标准,且必须支持 H.264 Baseline Profile,不得包含私有数据格式;具体的视频编码及解码规则必须符合附录 A要求。
8 语音对讲音频编解码标准
语音对讲的音频编解码应采用 ITU-T G.711。
第 21 页 共 30 页 21
9 通信及控制协议
本规范规定的系统通信及控制协议包括省级主站与地区级主站平台级联协议,地区主站与站端系统的通信控制协议、与地区调度自动化系统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联动协议;上述各协议必须符合附录 B.1、B.2、B.3 的具体要求。
系统不对省级主站和地区级主站的客户端接入协议进行规定。
10 设备命名及编码规则
省级主站、地区主站和站端系统的所有设备均采用统一命名和统一编码,命名规则必须符合附录 D的要求。
11 网络通信要求
11.1 系统的网络通信承载于地区综合数据网上
11.2 省级主站和地区级主站网络应采用双向 100/1000M 光/电接口接入
11.3 站端系统网络接入至少保证 8M 带宽
11.4 省级主站、地区级主站、站端系统之间的网络通信应采用 VLAN 方式与其它业务隔离
12 安装、施工、维护、抗干扰要求
12.1 主站系统安装、环境及电源要求
12.1.1 安装要求
省级主站和地区级主站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应以冗余配置设备分别组屏方式上架安装在标准机柜中,放置于计算机机房。 12.1.2 工作条件
第 22 页 共 30 页
22
计算机正常工作条件一般为: a) 环境温度 18 ℃~28 ℃; b) 相对湿度 30%~75%;
c) 大气压力 86 kPa~106 kPa,70 kPa~106 kPa。
12.1.3 环境要求
a) 无爆炸危险、无腐蚀性气体及导电尘埃、无严重霉菌、无剧烈振动冲击源; b) 计算机机房的接地和静电防护应符合 GB 50174 有关规定; c) 计算机机房的平均照度应≥500 lx;
d) 计算机机房的电磁干扰、消防与安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12.1.4 电源要求
主站系统的交流电源和不间断电源(UPS)配备及技术要求参照《电网调度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用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技术规范》规定执行。
12.2 站端系统安装、施工、维护及防雷抗干扰要求
12.2.1 安装、施工、维护要求
a) 站端系统的设备应易安装、易施工、易维护;
b) 站端系统设备的安装位置在高压带电设备附近时,应在安全净距之外,系统设备的安装、运
行、施工、维护等不得影响变电站的其他设备的运行及维护; c) 摄像机无合适安装点时,允许单独立杆架设;
d) 站端系统的所有设备有统一编号、字迹清晰、不易擦除,编号与图纸一致; e) 线缆放入线槽、线管内时,其长度应留有 20%的余量;
f) 所有线缆不得剥接,走线必须安全、可靠、规范、合理、美观,接线端要留有适当余量,不
得拉紧;
g) 线缆、线束需弯曲时,视频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其直径的 20 倍,光纤的弯曲半径不得
小于其直径的 15 倍。
12.2.2 防雷及抗干扰要求
a) 站端系统应具有完善的防雷措施,应在摄像机端及机柜内装设视频信号避雷器、数据信号避
雷器和电源避雷器;
b) 站端系统与外部接口处应按照需要装设隔离变压器或光电隔离器件,防止外部干扰信号侵
入;
c) 采用具有屏蔽层的各种阻燃线缆,机柜内所有接地都应统一接在柜内的接地铜排上,接地铜
排通过不小于 50 平方毫米的多股软铜线与站内接地网可靠相连; d) 摄像机外壳、场地设备箱及摄像机立杆等应进行良好接地;
e) 摄像机应处于避雷针(避雷线)的有效保护范围之内,当摄像机独立架设时,应距避雷针 4
米之外;
f) 设备应有工作接地和外壳接地,并具有明显标识;
g) 线缆敷设应尽量利用站内电缆沟、架,所有室外及 GIS室内的线缆都应穿热镀锌管,其埋管
的埋深不小于 30 厘米;在电缆沟内敷设时,不得与一次电缆同层敷设。
第 23 页 共 30 页
23
附录C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主站系统配置图
C.1 省级主站典型配置图
C.2 地区级主站典型配置图
第 24 页 共 30 页
24
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V5.0企业标准2020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