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的“他”指的是( )
A.孔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14.李贽承认个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天尽世道以交”,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李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B.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C.封建专制统治己走向衰落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萌发
15.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反映了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李贽“异端” D.经世致用思想
16.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可以推断
第6页/共24页
A.追求神仙成为士人普遍风气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 D.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17.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商人
A.不读儒学,文化浅薄 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
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 D.行为有违 “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18.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作者认为他们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9.明清时期以“异端”自居,自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事之至论”的进步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0.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第7页/共24页
A. 抗清斗争高涨 B. 社会相对安定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小题,其中第31题25分, 32题15分,共40分。)
21.(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
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
第8页/共24页
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
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6分)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说明什么问题?(2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3分)
2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19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
第9页/共24页
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
“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
第10页/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