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歌唱”模块高端备课(一) 第一讲:对高中音乐新课程选修模块、实施的思考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音乐课程划分为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这种以模块形式出现的课程,在高中尚属首次。那么,在没有现成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的前提下,为了体现课程标准设计意图,真正落实选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需要做出进一步思考。 在高中音乐课程中,这六个模块的设置试图完整涵盖音乐所有的领域。因此,每个模块均有各自的侧重。如果按照经典的课程类型来分,具有明显“学科基础中心”倾向的必修模块是《音乐鉴赏》,其他均有明显实践性倾向模块的《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创作》、《音乐与戏剧表演》被作为选修模块。当然,这种分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根据课程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做出的一种划分。那么,更为细致地根据每个选修模块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两类:侧重音乐理论知识应用(《创作》);侧重实践性发展(《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进行这种选修课模块分类,目的在于理顺其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意义在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选择选修相应的模块。如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就可以选择《演奏》、《歌唱》、《音乐与舞蹈》这类课程。这类课程降低了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要求,强调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对教师来说,可根据各模块不同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相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开设《创作》模块的教师,必定要具备宽广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开设《歌唱》、《演奏》的教师则要有精深的专业技术。因此,理清关系,有利于选修课程的开展与教学的有序进行。 从目前已经进人高中课改的学校情况来看,音乐选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误区之一在于认为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充,持这种论点的人,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的陪衬,使得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附属,或完全被必修课侵占而名存实亡;误区之二在于把选修课的内容当成专业音乐院校学习内容的下放。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有些教师一味追求专业的深、广,如出现将《演奏》、《歌唱》这样的选修模块上成大学专业音乐的演奏课、演唱课,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误区之三在于对选修课认识和管理的随意性,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选择都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松散性和随意性,教师失去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对课程的期待下降,选修课一定程度上成为休闲深、放松课。 要走出以上诸多误区,首先要认识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作用,在我们缺乏开设音乐选修课土壤的背景下,老师们认识上的及时转变显得十分迫切,在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选修课程的实施至少面临教材、教师、教学、课程管理、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方面。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它的处理和创造性使用至关重要。最早的教材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等三家出版社出版的。总的来看,教材的编写忠实反映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音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内容选取符合选修课程模块的特点。但是,从对
课程标准的真正内涵的完整理解与把握,再到编写者依照自己的理解选取教材编写内容,最后教师用教材,这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两级”落差。如何克服或缩小这种“两级”落差,就需要从研究教材人手,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来参与学习音乐,让学生把音乐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教师方面。教师是课程最终的执行者,是选修课程开设成败的关键。高中音乐新课程设定的五个选修模块,对高中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因为高中音乐新课程五个选修模块的设定,暴露出了现阶段高中音乐师资现状与满足新课程改革需要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目前,许多高中在教师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缺编,部分经济薄弱地区还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这些与选修课开设对教师的数量要求产生矛盾,主要是音乐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学校音乐教师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单一性不相适应。另外,很多学校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参与继续教育时间少,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机会少,造成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模糊,对模块化的选修课程功能、特点等了解不够,这些又与选修课开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相矛盾。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除了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外,还可积极展开区域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其他的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3.教学方面。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基本途径,因此必须把教学作为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选修课程的教学,就要通过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以音乐知识为基础,以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突破口,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力求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情境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与必修课程相比,选修课程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弹性化、教学方法灵活化。如《演奏》模块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倾向的学生可做“基本要求”、“发展性要求”、“拓展性要求”;教学内容可以随不同的学生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音乐的持久兴趣与全面和谐发展。 4.课程管理方面。课程管理是选修课程得以有序进行的保障。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备(如选课指导制度)成为课程管理的首要任务。 选修课程指导主要是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包括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教师在指导选课上应该遵从以学生为主体和因材指导的原则。指导过程中,有两种倾向应该避免:一是避免以高考为中心;二是按照学校和教师现有条件选择统一课程模块,而不考虑音乐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价值。此外,学校需要为选修课的开设提供相应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建设包括学校建立的各种有助于选修课开设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对选修课整体观念上的重视与关注、正确认识选修课的作用并大胆进行探索等等;硬件资源建设包括为选修课开设提供相应的乐器、表演场地、图书资料、网络支持等。 5.评价方面。对于音乐选修课程模块的教学评价,要充分考虑不同课程模块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策略。音乐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音乐学习水
平。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映,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音乐学习评价要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歌唱》、《创作》、《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以活动表现评价为主,提倡通过开展评论、角色扮演、舞台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适当采取纸笔测验的形式,那么命题就要侧重“能力”立意,设计开放性、应用性的试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身边的音乐现象和生活中音乐问题的分析能力。在方式上,可以采用模块学业成绩测验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模块成绩测验作为学生学习完模块课程之后的水平性测试,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中所达到的水平,它包括笔试和开放式考试,应该由学校自主进行。过程性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与学生学习的评价,评价结果应该是多元化的。结合这两种评价方式,可采用学分认定或等级性评价最终完成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这样,音乐选修课程才能取得健康持续发展的环境和保障。 歌唱模块: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在具有艺术性、音乐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有机地渗透知识技能的内容,并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探究音乐艺术的真谛。在歌唱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合唱、重唱及独唱三种演唱形式。可见,从教学的角度看,这几种形式都是需要的,但为什么又要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建议呢?合唱是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体裁多种多样,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演唱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掘、发展其表演潜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原因之一。歌唱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及情感交流特征,它有益于人际间的情感沟通,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而合唱在这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此外,参与合唱的人员远远多于重唱和独唱,学生受益的人数众多。这也是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另一原因。较多地采用合唱这种表现形式,并不等于忽视其他的形式,尤其是对那些具有特殊爱好、又有一定音乐特长的学生来说,独唱、重唱等表现形式,对发掘、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独唱教学基本能力训练 (一)浅探中学唱歌教学的三种唱法的兼容并蓄 如何根据中学音乐教学实际,联系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特点开展唱歌教学,下面谈谈我的一点见解。 1.根据中学唱歌教学现状,三种唱法要兼容并蓄 在现有的中学音乐教材和校园歌曲中存在不同性质,风格,特点的歌曲,据此所选用的唱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如歌曲《长江之歌》,《桑塔.露琪亚》等,大多用美声演唱;《茉莉花》,《小河淌水》等大多用民族唱法演唱;《歌声与微笑》等大多用通俗唱法演唱。 还有在学校的演唱活动中,也要求学生采用合适的唱法去演唱各种风格特点的歌曲。既然有不同风格特点的歌曲存在于学生的音乐生活之中,那么就应有这三种唱法的并存,所
以我们要重视中学声乐教学三种唱法兼容。
2.根据三种唱法的特点和风格,进行有机结合的教学 三种唱法有它共同的发声规律。“呼吸是唱歌的动力”不管哪种唱法,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声音的种种变化,都与呼吸的运动有着很大的关系,三种唱法都采用传统的胸腹式呼吸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示范与图示并用,从呼吸的速度来讲,三种唱法较多采用急吸缓呼。三种唱法除了较好的气息外,共鸣也是很重要的。三种唱法的运用共鸣器官和共鸣区是相同的,只是侧重不同,通俗唱法虽要求共鸣,但不很讲究(因为可以依赖电声扩音设备)。除了呼吸和共鸣是三种唱法的发声共性以外,还有咬字吐字的清晰,但要求不是绝对统一的。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种唱法的共同点以外,也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它们的不同点。 美声唱法必须有充足的呼吸支持,丰富的共鸣色彩,清真意切的语言和集中而致远的音质。它采用了比其他唱法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同时强调句法连贯,声音统一。 民族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以甜脆洪亮为特征,行腔以韵味为特色,情、声、字、腔为一体,并伴以形体表演。它与美声唱法一样需要经过正规训练。 通俗唱法通常音域不宽,一般在自然声区咬字吐字亲切自然,内容上通俗化,生活化,音乐上娱乐性和简易化,强调语气上的感染力。 要学生初步掌握三种唱法的基本理论,首先要给学生讲授美声发声的一般知识。因为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或多或少借鉴一些美声发声的方法。教学中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三种唱法的共同点和各自特点,让他们辨证地看待这三种唱法。 美声唱法的歌唱是以纯美的声音,高超的技巧和完美的艺术表现而取胜的。在发声练习时让学生理解发声的呼吸和共鸣。同时也要强调民族唱法则以“韵味”为核心的特点,唱法上要取长补短。有的歌曲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可重新处理,如《康定情歌》让学生分别用三种唱法来演唱,并且讨论各种唱法的优劣。 3.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各自特点,三种唱法要因材施教 中学生从整体来说,音域都较窄,但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有的学生音域较宽,音色较好,就培养他们用美声方法演唱,有的学生嗓音较沙哑,暗淡,就培养他们用通俗方法演唱。在合唱教学和合唱比赛中,发挥学生的共性,使整体的歌声和谐、统一、均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才能,音乐素质,原有基础,个性以及先天遗传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各不相同,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声,每个人的本质声部、音色、音域和程度还是各有差异。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特点,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相得益彰,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声乐水平和表现力。 三种唱法有不同的演唱风格,即使同一种唱法就有多种演唱风格。教学中在注意三种唱法的基础上,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歌曲风格上的理解和把握。 (二)试论高中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 高中音乐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的歌唱教学,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歌唱文化,则是学校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歌唱教学,能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理解及鉴赏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声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独立歌唱的技巧。 我们学校是一所省级重点高级中学,学生来自全市各初级中学,他们的声乐素质差异很大,来自乡镇初中的学生从没上过音乐课,更谈不上正规的歌唱训练,而且,大部分高中生已过了变声期,因此,非常需要对他们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发声训练。那么,如何更快、更正确地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更完美自如地表现歌曲内容,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具体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 人的身体就是歌唱的“乐器”。良好的歌唱姿势能使各发声器官发挥积极作用,能发出优美、自如的歌声。可是,有些学生平时对演唱姿势很不注意,也不讲究。他们认为,只要唱得好,姿势不要紧。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平时不注意,就会养成不良习惯,如,头低看地、仰头望天的,摇头晃脑的,耸肩勾背的,挺腹弯腰的,等等,很多畸形怪状的动作。这些动作都是违反演唱的生理运动规律的。坏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纠正。所以,我在高中上歌唱课时,就对学生进行严格地训练,训练时经常提醒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并用错误与正确姿势进行示范比较,使学生了解怎么样才是对的,知道怎么把错误改正过来;使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并取得了良好的演唱效果。 2.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没有气息就无法发声,没有正确的控制气息的方法,就唱不好歌。也就是说,发声是否准确、音质是否优美,以及歌曲的感情表达,如强、弱、快、慢、顿、连、婉转、欢乐、悲伤、愤怒等等诸多变化,都与气息的运用和控制分不开,而且这不是自然呼吸所能做到的,必须经过歌唱呼吸训练才能达到。要让学生掌握歌唱呼吸的方法,首先要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呼吸器官包括:口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胸腔、横膈膜及部分胸腹肌肉和肺。 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做发声练习和歌唱训练时,我都要求学生用科学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呼吸法”(又称“深呼吸”)进行练习。那是一种运用胸腔、两肋、横膈膜及腹肌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具有如下几个优点: ①全面调动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使胸腔、横膈膜和腹肌互相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