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形廿合支表象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
作者:覃荣周等
来源:《广东蚕业》 2016年第6期
本研究团队成员曾发表过一篇名为《五周变易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兼论中周学说与中医经典形体观之差异》的论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周五行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但其中有些说法存在错误或者有些论述不够完整,在本文中一并进行修正。
1 中周学说的基本哲学理论及人体观
中周论(中周学说)是羌医药学的基本哲学理论,包括中阴阳零一论和周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论(羌医常称为周五石廿合支表象理论)。中阴阳零一论认为宇宙由无极(零,真无)之阴生有极(一)之阳,阳(一)化气(虚无,无形),气聚成形生阴(二);产生的有极世界里,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无形之气可化有形之石,精石是构筑世界有形万物的基础。阴阳(零壹、黑白,羌语称“尼核砒石依基”)是物质的最基本属性,阴阳生克斥吸的作用是宇宙万物变化的力、能本原。周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论(也称周五行土水火金木理论或周五石廿合支表象理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可以在阴阳二分归类基础上进一步归类为五行,并且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规律,这一规律与传统中医里的认识是一致的。周五行中,“零、一、二、三、四”对应的“土、水、火、金、木”或“廿石、合石、支石、表石、象石”,相邻之行(石)间存在着相克的规律,这是阴阳之间相互对立制约作用的体现;而间隔之行(石)间存在相生的规律,是阴、阳同性分融作用的体现。
人体结构的组成包括“中”(阴阳零一)和“周”(五行零一二三四、五石廿六支八四),“中”为中心元神,“周”包括内周身和外周身。外周身并不能被一般人所观见,只可通过道之修炼感知其存在,所以这里阐述的有形周身就是指内周身。内周身的结构主要有廿经(二十经络)、六道(六管道、赛米管道)、支藏(十二脏腑,亦即六脏六腑)、八器(也有学者称为八腑)和四质,如表1所示。
*注:表中天干、地支的五行分类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争议甚大;表中列举了地支在中周学说的两种分类法。
2 中阴阳周五行理论对人体有形周身的认识
本研究团队成员发表的论文《五周变易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兼论中周学说与中医经典形体观之差异》中,主要存在五行对应上的错误:五行土火木水金与五数的对应不是文中所述的四六八支廿,而应是廿支四六八;所以,五行土火木水金与内周身的对应分别是廿经、支藏(十二脏腑)、四质、六管道和八器,与外周身的对应分别是土周天、火周天、木周天、水周天和金周天。特此修正,并向读者致歉!以周五行零一二三四对应于土水火金木的顺序,人体的内周身分别为廿经、六道、支藏、八器和四质,大体上相类于现代医学中系统、器官、组织的次序。但在实践应用中却往往并不按这个五行相克的顺序来描述内周身结构,而是先把人体最基本的组成物质(四质)放于最前,然后是器官(支藏与八官),再后是连属系统(廿经与六道)。
2.1 四质(羌语称“革日杭”):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五周变易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兼论中周学说与中医经典形体观之差异》一文指出,四质也称四相或四象,包括气、津、血、精(羌语称为莫斯、滋、萨、吉纳)。四质是人体的组织组织,构成器官(支藏与八器),组成连属系统(廿经与六道),并在器官、系统中运行,维持它们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四质的特性如木之生发、条达,故五行中属木。四质也有单独的连属体系,与廿经六道、支藏八器一样,具体的组织器官也可类似地分属五行(见表2),当然这也是“中周之内有中周,五行之里含五行”的中周哲学思想体现。四质气、津、血、精对应四季分别为春、秋、夏、冬,对应四时分别为晨、昏、午、夜,对应四气分别为温、凉、热、寒,对应四君分别为兰、菊、竹、梅,对应四向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2.2 支藏(羌语称“禾朵尔牟合”):六脏与六腑互为表里的六对器官
支是指地支,共有十二;支字上“十”下“又”,“又”部包含有“二”的意思,故支字之意表示十二。支藏是指人体中的十二个脏腑——六脏和六腑(说见表2)组成的体系。《五周变易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兼论中周学说与中医经典形体观之差异》一文归纳了支藏(即十二脏腑、六脏六腑)系统的组成,特别说明了包膈(包隔)的概念、结构范围、生理功能以及所连属的组织、器官,并谈及了包膈病理机制,指出包膈及其相表里的三焦一起与传统中医里的五脏腑共同构成统一的六脏六腑体系,并与后者一样具有“所主”、“之本”、“在体”、“其华”、“在”、“开窍”、“在志”和“在液”等内容构成的连属系统。文中提出包膈在志为惊,对此,当地学者也有不同意见,认为包膈在志应为安(泰然安定之意)。
六脏包膈、脾、肾、心、肺和肝的六本是“膻中、仓禀、封藏、生、气、罢极”,六职是“臣使、谏议、作强、君主、相傅、将军”,六出是“喜乐、知周、伎巧、神明、治节、谋
虑”,所连结的六官是“下阴、口、耳、舌、鼻、目”,连属的六体是“经、肉、骨、脉、皮、筋”,外形的六华在于“腹、唇、发、面、毛、爪”,所主六液为“尿、涎、唾、汗、涕、泪”。与六脏相表里的六腑是三焦、胃、膀胱、小肠、大肠、胆,也分别有其六职“决渎、仓禀、州都、受盛、传导、中正”,六出“水道、五味、津液、化物、变、决断”。
2.3 八器(八辅,羌语称“克尔嘎”):内周形体之重器
八器包括脑与脊、卵和乳、胰共迎、髓同骨。在《五周变易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兼论中周学说与中医经典形体观之差异》一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八器概念,八器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结构特点,八器与奇恒之腑的区别,八器同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络(鸠尾、长强、阴交、命门、腹哀、头维、照海、申脉)的连属关系,八器的阴阳偏性(脑卵胰髓偏阴,脊乳迎骨偏阳),以及八器与人体、社会、大自然的系统归类。在已经提出的八器系统归类中,有一些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论证,例如八器与八卦(坤、艮、兑、乾、坎、巽、震、离)、八表(正北、西北、东南、正南、正西、西南、东北、正
东)、八节(冬至、立冬、立夏、夏至、秋分、立秋、立春、春分)、八蜡(先啬、猫虎、坊、司啬、农、水庸、昆虫、邮表畷)等方面相对应的内容。
2.4 六管道(羌语称“赛米萨喜居·依基”):具有神灵通道的人体系统结构
六管道也称六道、六管,是人体中内脏、肢体相通的管道,有大有小,有长有短,运行四质,沟通支藏,连系八器,交汇廿经。六道可以近似地被理解为现代解剖学上的系统结构,物道的功能相当于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同样,感道的功能相当于感官系统、神经系统的功能,灵道的功能相当于神经系统的功能,动道的功能相当于运动系统的功能,调道的功能相当于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生道的功能相当于生殖系统的功能。若以较为粗略、模糊方式对六道功能进行概括,可以认为,物道主持气液固三态物质与零壹气化能量来源及其运输,动道(也称能道)主理人体的运动,感道主管人体的感觉、信息输入,灵道主管意识与信息的运算与处理,调道主控人体调节与免疫的调道,生道维系种类生存血缘延续的
生道,其中生道又有阴阳之别。以上阐述仅仅是基于方便理解上的分类总结,而实际每一个管道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完全独立的,各个管道的功能都是复杂多样的,它们之间相互支持。六道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种功能活动通常都由若干管道体系及其连属器官共同完成。
通过与现代医学对比可以看出,羌医中周学说里十二管道的内容与当今科学特别是人体系统解剖学的相关结构认识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可能是跟羌族古老而朴素的验尸习俗有关。
2.5 廿经(羌语称“依虽·格惹”):有形周身的无形结构
廿经是指手足三阴三阳经加上任脑脉、督脊脉、冲卵脉、带乳脉、阴维胰脉、阳维咽脉、阴蹻髓脉和阳蹻骨脉。二十经的组织结构、循行分布和功能特点与中医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相同,不同的是,中周医论里廿经的络脉与中医的十五络或十六络不同,而是二十经皆有络脉,其中十四经络脉与中医相同,其余六脉各有络穴。另外,中周医论里关于特定穴的规定也有其特别之处,详见表3。
3 中周医论与中医经典形体观之异同
传统中医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而在源于羌族聚居区的中周医论,其哲学基础是中周学说,核心内容就是“中阴阳零一·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论。中周学说的“中”论,又称“零一”论,与中医的阴阳理论在基本内容上别无二致;差异主要在于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羌医中周论比传统中医更强调了阴阳同性、异性之间的相生相斥、相克相吸的力量作用。中周学说的“周论”,即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论,也称五行“廿合支表象”理论,与中医的五行理论在内容上主要的差别在于五行中的“金”“木”与五数对应上的不同;另外,五行对五形等理论体现了中周论与传统中医理论在视物角度和表达形式两方面的差别。正是由于哲学理论上的同根性,所以在对正常人体的认识等方面,中周医论与中医学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中周四质学说与中医精气血津液理论是一致的。中周支藏理论相类于中医的藏象学说,只是传统里常称的“五脏六腑”没有包括心包,在中周医论强调了心包,并对之概念进行了扩展而成了包膈。中周八器与中医奇恒之腑在结构系统中的地位相当,但所组成的器官并不相同。中周廿经与中医经络在构成、分布、功能上是相同的,但在经络、特定穴的总结归类的方法上有所区别。中周医论相对于传统中医学在具体的各部分内容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于是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羌族传统医学在本质上就是“羌族的中医学”。但正是由于中周医学相对于传统中医学在各方面的一点点细小差别的累积,使得集自羌区的中周医论在整体上还是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与区域性,体现出特色与价值。在对正常人体有形周身的认识方面,中周医论里独创性的“六道(塞米管道)”学说是区别于传统中医的独特理论,这使得中华传统医学内容更为丰富,使得中华文明更显多元化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覃荣周.羌医大师与羌医药传承导师在羌族医药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根于“中阴阳零一·周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论的医药与养生文化(一)[J].广东蚕业,2016,50(4).
[2]覃荣周,王琪林,王莉,等.中周医药与养生学的基本哲学理论—根于“中阴阳零一·周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论的医药与养生文化(二)[J].广东蚕业,2016,50(4).
[3]元字元道.蔡氏祖传中周羌医经[EB/OL].字道网中京洛都西京长安站,http://zjldxjca.zyy01zwx01234.lyhmzxsyjzyzdtwx4 444333221001234.zidao.wang/s?wd=,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