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课时练习第5课苏轼词两首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课时练习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他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散文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用一连串 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 ,本相毕现, 在诗人的笔下。在中国散文家里,苏轼所喜欢的庄周和韩愈就都 地用这个手法。在中国诗歌里,“诗经”每每有这种写法,像“国风”的《柏舟》,连用镜、石、席三个形象来跟心情参照。上古理论家早已重视诗歌语言的形象化,很注意比喻;在这一点上,( )。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他自己身上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这两句话,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B.从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C.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他自己身上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这两句话,概括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D.从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画线句有两处语病,都是搭配不当。一、“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搭配不当,“在……看来”不搭配,应改为“从……看来”,据此可排除A、C两项;二、“这两句话……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主谓不搭配,“表明”改为“概括”,据此排除D项,选B项。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五花八门 目不暇接 降服 轻车熟路 B.五光十色 目不暇接 拜倒 得心应手 C.五光十色 应接不暇 拜倒 轻车熟路 D.五花八门 应接不暇 降服 得心应手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五花八门”,现常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五光十色”,形容色彩光泽明亮鲜艳,花样繁多。此处指比喻形式多样,选用“五花八门”。②“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用于被动接受。“应接不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目前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用于主动接受。此处面对“车轮战法”,指事物接连出现,难以主动应付,选用“应接不暇”。③“降服”,投降屈服。“拜倒”,跪下行礼,比喻崇拜或屈服(多含贬义)。此处面对“车轮战法”,指向诗人屈服,选用“降服”。④“轻车熟路”,赶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得心应手”,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多形容技艺纯熟。此处指运用手法熟练,应选用“得心应手”。故选D项。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充分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B.苏轼完成了他们下达的任务 C.他们的愿望被苏轼实现了 D.巧用比喻成为苏轼的风格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A项,符合主语一致性的原则,前后内容照应。符合语境。B项,根据上文“上古理论家早已重视诗歌语言的形象化,很注意比喻”,在这一点上,苏轼是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不是完成他们的任务。选项不合语境。C项,本段文字主要说苏轼善于运用比喻的技法,所以主语应该为“苏轼”,不能用被动句。选项不合语境。D项,与前句“在这一点上”没有内容的呼应。选项不合语境。故选A项。

1.[高考源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在另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问这两种说法各有何表达效果?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穿空”写出石壁的高峭和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江水撞击江岸时波涛的汹涌奔腾。“穿”“拍”运用比拟手法,使画面更富形象和动感。(2)“崩云”意即击碎了云层,写出了山石直冲云天的力量,“裂岸”夸张地写出了波涛撞击江岸的力度。

2.[高考源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简要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手法。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另外,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这种表现技巧有关。

3.[高考源点: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上片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莫听穿林打叶声”“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展示了词人不为外界的

风云变幻所干扰,总是以自己的定规行事的生活态度。风雨潇潇,穿林打叶,真有点席卷天地的气势,但词人以“莫听”便将之化为乌有,不但如此,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隐含着对生活厄运的挑战。

(2)“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高考源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定风波》是如何将自然现象和人生哲理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沙湖道中遇雨,暗寓词人所处逆境。“莫听”“何妨”“谁怕”当表现为词人逆境面前泰然处之、履险如夷的态度。雨后“斜照却相迎,归去”当表现为作者不自苦、不自溺于眼前的逆境,相信乌云不能久蔽日,天下必有转晴时,是对人生前程的展望和设想。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 ①戴复古(1167~?),南宋诗人,该词作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左右。②貔(pí)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③曹瞒:即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开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平,远不如苏词气势雄伟。

B.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因而形象较鲜明;这首词写周郎,仅写到他的年轻和“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

C.对于赤壁之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这首词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

D.“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比,虽然都写到了赤壁之战的结果,但前者的表达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D项,“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比,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难分高下,都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所以不存在前者优于后者一说。

2.[直击高考源点]同样是对三国古战场的凭吊,也同样写到周瑜这一英雄人物,这首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两首词抒发的情感不同。②这首词借凭吊古战场、缅怀英雄人物,抒发的是对眼前国势衰败的伤感;苏轼的《念奴娇》虽然也有对古战场和英雄人物的凭吊,感慨的却是人生短暂和自己功业无成。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全面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由本词中的“形胜地,兴亡处”“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可知,作者身处多灾多难的南宋,是对国家命运的感慨;特别是“今如许”一问,更是对眼前国事的悲伤。而苏轼处在北宋早期的大环境下,抒发的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3~4题。

采桑子 纳兰性德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①。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注] ①兰襟:芬芳的衣襟;比喻知己亲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课时练习第5课苏轼词两首

课时练习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苏轼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他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xisc1g5fd0vngk58yua7wp9920csk00zt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