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动变速器概述复习题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
1.自动变速器主要由()、()、()等组成,
2.传统的液力自动变速器根据汽车的()和()的变化,自动变换挡位。 3.自动变速器按照汽车驱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和()两种。 4.自动变速器按照液力变矩器的形式可分为有()和()两种。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
1.自动变速器主要由(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变速机构)、(换档操纵机构)等组成,
2.传统的液力自动变速器根据汽车的(行驶速度)和(节气门开度)的变化,自动变换挡位。
3.自动变速器按照汽车驱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后驱动自动变速器)和(前驱动自动变速器)两种。
4.自动变速器按照液力变矩器的形式可分为有(锁止离合器)和(无锁止离台器)两种。
二、简答
1.自动变速器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2.自动变速器的组成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3.电控自动变速器是怎样工作的?
4.常用的自动变速器分类方法有哪些? 5.自动变速器有哪些优缺点? 简答
1.自动变速器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液力变矩器、变速齿轮机构、供油系统、自动换档控制系统和换档操纵机构等五大部分。
2.自动变速器的组成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3.电控液力自动变速器是在液力自动变速器基础上增设电子控制系统而形成的。它通过传感器和开关监测汽车和发动机的运行状态,接受驾驶员的指令,并将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入到电控单元。电控单元根据这些信号,通过电磁阀控制液压控制装置的换档阀,使其打开或关闭通往换档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油路,从而控制换档时刻和档位的变换,以实现自动变速。
4.常用的自动变速器分类方法 1)按变速方式分类
汽车自动变速器按变速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有级变速器和无级变速器两种。 2)按汽车驱动方式分类
自动变速器按照汽车驱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后驱动自动变速器和前驱动自动变速器两种。这两种自动变速器在结构和布置上有很大的不同。 3)按自动变速器前进挡的挡位数不同分类
自动变速器按前进挡的挡位数不同,可分为2个前进挡、3个前进档、4个前进挡三种
4)按齿轮变速器的类型分类
自动变速器按齿轮变速器的类型不同,可分为普通齿轮式和行星齿轮式两种。
5)按变矩器的类型分类
这种变矩器又分为有锁止离合器和无锁止离台器两种。 6)按控制方式分类
自动变速器按控制方式不同,可分为液力控制自动变速器和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两种。
5.自动变速器优缺点 自动变速器优点:
1).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寿命高
采取液力自动变速器的汽车与采用机械变速器的汽车对比试验表明:前者发动机的寿命可提高85%,变速器的寿命提高12倍,传动轴和驱动半轴的寿命可提高75%—100%。
2).驾驶性能好:汽车驾驶性能的好坏,除与汽车的结构有关外,还取决于正确的控制与操纵。自动变速器通过系统的设计,使整车自动去完成这些使用要求,以获得最佳的燃料经济性和动力性。
3)行驶性能好:自动变速器装置的档位变换不但快而且平稳,提高了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4)安全性能好:自动变速的车辆,取消了离合器踏板和变速器纵杆,只要控制油门踏板,就能自动变速,从而改善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使行车事故率降低,平均车速提高。 5).降低废气排放
发动机在怠速和高速运行时,排放的废气中CO或CH化合物的浓度较高。而自动变速器的应用,可使发动机经常处于经济转速区域内运转。
自动变速器缺点:
结构较复杂:与手动变速器相比,自动变速器结构较复杂,零件加工难度大,生产成本较高,修理较麻烦。
效率不够高:与手动变速器相比,自动变速器的效率不够高。 3) 维修要求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自动变速器结构复杂,零件繁多,各种控制阀配合精密,装配工艺要求高,因而维修时要求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第二章液压供给系统复习题
复习思考题
1.现代自动变速器的液压供给系统,不论其复杂程度如何,总是围绕着液流的()、()及()等组成的基本回路。
2.自动变速器的液压供给系统属于低压系统,其工作油压通常不超过()MPa,所以应用最广泛的是()。 3. 变速器中常见的油泵有()、()和()。
4. 内啮合齿轮泵也称月牙形齿轮泵,主要由()、()、()、()、()等部件组成, 5.转子式油泵是齿轮式油泵的变形,主要由()、()、()壳和()等组成。 6. 叶片式油泵由()、()、()、()、()及()等组成。 7 根据在系统中的用途不同,液压控制阀可分为()、()、()和()四大类。 8 压力控制阀的工作原理是依据液体压力赫尔弹簧力平衡的原理来实现压力控制的,常分为()、()和()三种。
9液压控制阀中常见的方向控制阀有()和()。
10 在自动变速器供油系统中,通常设有三种形式的滤油装置,它们是()、()和()。
答案:
1.现代自动变速器的液压供给系统,不论其复杂程度如何,总是围绕着液流的(压力)、(流量)及(方向)等组成的基本回路。
2.自动变速器的液压供给系统属于低压系统,其工作油压通常不超过(2)MPa,所以应用最广泛的是(齿轮泵)。
3. 变速器中常见的油泵有(内啮合式齿轮泵)、(转子式油泵)和(叶片式油泵)。 4. 内啮合齿轮泵也称月牙形齿轮泵,主要由(外齿齿轮)、(内齿齿轮)、(月牙形隔板)、(泵壳)、(泵盖)等部件组成,
5.转子式油泵是齿轮式油泵的变形,主要由(内转子)、(外转子)、(泵壳)和(泵盖)等组成。
6. 叶片式油泵由(定子)、(转子)、(叶片)、(配油盘)、(壳体)及(泵盖)等组成。
7 根据在系统中的用途不同,液压控制阀可分为(压力控制阀)、(方向控制阀)、(流量阀)和(比例控制阀)四大类。
8 压力控制阀的工作原理是依据液体压力和弹簧力平衡的原理来实现压力控制的,常分为(球阀)、(活塞阀)和(滑阀)三种。
9液压控制阀中常见的方向控制阀有(单向阀)和(换向阀)。 10 在自动变速器供油系统中,通常设有三种形式的滤油装置,它们是(粗滤器)、(精滤器)和(阀前专用滤清器)。
二、简答
1.叙述油泵的结构形式与工作原理.
2.自动变速器中有哪些控制阀?在油路中各起何作用? 3.试述改进阀式调节阀的工作原理. 4.试述冷却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二、简答
1.叙述油泵的结构形式与工作原理.
变速器中常见的油泵有(内啮合式齿轮泵)、(转子式油泵)和(叶片式油泵)。
内啮合齿轮泵的工作原理如图2-1所示。月牙形隔板将内齿轮与外齿轮的轮齿之间空出的容积分隔成两个部分,在齿轮旋转时齿轮的轮齿由啮合到分离的那一部分,其容积由小变大,称为吸油腔;齿轮由分离进入啮合的那一部分,其容积由大变小,称为压油腔。
由于内、外齿轮的齿顶和月牙形隔板的配合是很紧密的,所以吸油腔和压油腔是互相密封的。当发动机运转时,变矩器壳体后瑞的铀套带动小齿轮和内齿轮一起朝图中顺时针方向运转,此时在吸汹腔内,由于外齿轮和内齿轮不断退出啮合,容积不断增加,以致形成局部真空,将油盘中的液压油从进油口吸入,且随着齿轮的旋转,齿间的液压油被带到压油腔;在压油腔,由于小齿轮和内齿轮不断进入啮合,容积不断减少,将液压油认出油口排出。油液就这样源源不断地输住液压系统。
转子式油泵是齿轮式油泵的变形,主要由(内转子)、(外转子)、(泵壳)和(泵盖)等组成。如图2-2所示。
发动机运转时,带动油泵内外转子朝相同的方向旋转。内转子为主动齿,外转子的转速比内转子每圈慢一个齿。内转于的齿廓和外转子的齿廓是一对共扼曲线,它能保证在油泵运转时,不论内外转子转到什么位置,各齿均处于啮合状态,即内转子每个齿的齿廓曲线上总有一点和外转子的齿廓曲线相接触,从而在内转
于、外转子之间形成与内转子齿数相同个数工作腔。
当工作腔从进油孔侧转过时,容积增大,产生真空,油液便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经进油孔吸入。
当内转子齿滑入外转子齿凹面时,转子齿间凹面处的油液被挤向出口,将液压油从出油口排出。这就是转子泵的工作过程。
叶片泵由定于、转子、叶片、壳体及泵盖等组成,如图2-3所示。的勒套带动,绕其中心旋转;定于是固定不动的,转子与定子不同心距。
当转子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或叶片底部的液压油压力的作用下向外张开,紧靠在定子内表面上,并随着转子的转动,在转子叶片槽内作往复运动。这样在每两个相邻叶片之间便形成密封的工作腔。
在工作腔容积逐渐增大的一侧,形成真空,油液经配油盘进油口吸入油泵。 在工作腔容积开始逐渐减少一侧,油液经配油盘出油口压出。 例子:如果转子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转子与定子中心连线的右半部的工作腔容积逐渐减小,将液压油从出油口压出。这就是叶片泵的工作过程。
叶片泵的排量取决于转子直径、转子宽度及转子与定于的偏心距。转子直径、转子宽度及转子与定子的偏心距越大,叶片泵的排量就越大。
2.自动变速器中有哪些控制阀?在油路中各起何作用? 根据在系统中的用途不同,液压控制阀可分为(压力控制阀)、(方向控制阀)、(流量阀)和(比例控制阀)四大类。
压力控制阀:用来控制油路中液流压力的。在液压系统中起到安全保护、保持系统压力一定及调节系统压力等作用。
压力控制阀的工作原理是依据液体压力压力和弹簧力平衡的原理来实现压力控制的,常分为(球阀)、(活塞阀)和(滑阀)三种。
方向控制阀 作用:用来控制液压供给系统中液流方向和流经通道的,用来改变执行机构的运动方向和工作顺序。
如:通过方向控制阀将液压油引导到相应的换挡执行元件,改变变速器传动比。分类:有单向阀和换向阀。
流量控制阀
用来控制液压系统中的油液流量的阀。
靠改变油液的通道的面积来调节流量,从而调节执行机构的运行速度。 油液流经小孔、狭缝或毛细管时遇到压力,阀口通道面积越小,油液通过时的阻力就越大,因而通过的流量就越少。
3.试述改进阀式调节阀的工作原理.
4.试述冷却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作用:液力变矩器工作时,有部分能量转化为热量,使得变速器油温升高。需要冷却系统保证油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冷却过程:变矩器的部分油液从涡轮与导轮简间的间隙流出,经过管路进入冷却器,然后回到油底壳或进入润滑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