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社会学概论新修整理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5,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体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个人在社会中通过接受教育和各种手段了解和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二是个人介入社会生活,加入社会关系,对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念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过程,还是实践改造过程。

73. ◇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一是生物基础: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较

长的依赖生活期。二是外界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

74. 个体:即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是社会化研究的基本单位。

75. 现代社会化: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

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

76.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

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系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发生在儿童时期,使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77. 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

演的角色,发生在青年时期。

78. ※发展社会化:亦称继续社会化,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在它的基础上进行

的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79. 逆向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

是逆社会化。

80. 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以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

准和行为规范。

81. 语言: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

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语言是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82. 依赖生活期: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

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83. 同龄群体:是指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发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

自发形成的社会群体。同龄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特点是:认同度高,组织的自发性强,年轻人组成的同龄群体中,往往有独特的亚文化。 84. 大众传播媒介: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

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 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

85. 人格:专门的社会学术语或社会心理学术语,指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

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分为认知、行为及情感。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86. 库利“镜中我”理论:自我:个体人格人特征和社会认同的认知和感觉,库

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自我和

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自我意识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二是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三是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作出下一步的反应。

87. 米德“角色扮演”理论:米德的自我意识观点带有符号互动论的色彩,强调

语言、符号的表征意义。认为自我在初级群体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容易形成自我意识,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主我市自发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社会化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博弈阶段。 88.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性的因素。

人格发展受“无意识”驱动。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本我的部分发展,是现实化的本能,是人格的理性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结构中最高部分,它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是头脑里的检察官。超我遵循完美原则。 89.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人生发展阶段-认为人格发展要经历人的整个一生,

提出著名的人生发展阶段和自我同一理论。1、婴儿期:0-1岁,信任与不信任;2、幼儿期:1-3岁,自主与害羞怀疑;3、嬉戏期:4-5岁,主动性与内疚;4、学龄期:6-11岁,勤奋与自卑;5、少年期:12-18岁,认同与混淆;6、青年期:18-30岁,亲密与孤独;7、成年期:30-60岁,创造与静止停滞;8、老年期:60岁以上,完善感与失落感。

90. 生命历程理论:兴起于20世纪初的研究方法,基本思想: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成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该理论创造了一系列的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经该理论有效落在实处。基本分析范式: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有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生命事件的轨迹 亦即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关系,是基本主题。在考察宏观社会结构和个体生命历程之间关系有四个要点:①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对人的生命历程有重大的影响。②生命的相关性。③生命的时间安排。④人的能动性。

91. 生命周期: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根据身心的发展特点,生命周

期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92. 自我认同危机: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所作所为与社会角色不相符合,

不鞥及时化解可能导致偏离行为。

93. 生命的时间安排:指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特定角色和事件多发生的时

间和后果的期望。描述的是个体的生命历程和整个社会的期待之间的关系。 94. 标准时间表:指名主要生命事件和社会角色发生的适当的时间。表明了一个

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期望。

95. 无效的文化传递:指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的传递给下一

代,显著后果造成反社会的人格。

96.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

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看,代差实际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社会变化越迅速、越深刻,世代之间的代差越宽越深。代差存在是客观的。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

的变异,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文化的扬弃②对代差的性质要作具体的分析。 97. 政治社会化: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

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98. 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

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第六章

99. ※△◇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

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包括四方面的含义: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角色是地位的外在动态表现,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焦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的人们的行为期待。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网络是由社会角色编织而成的。

100.角色集:在社会中,集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的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是承担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①多种角色集于一人②相互依存的角色 101.社会地位:

102.△先赋角色: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

上的社会角色。

103.自致角色: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

的社会角色。自指角色的获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与人们的一些主、客观条件有关。

104.自觉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负担着一定的权

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105.不自觉角色:指人们在承担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

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一个人在长期充当某一角色后,就容易从自觉走向不自觉。 106.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

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人们在充当着类角色时,其行为受到较大的限制。

107.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

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108.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社会角

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109.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

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110.社会角色的确定:或称“认同”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即其他

条件与他所承但的角色是一致的、共同的。

111.台前表现:指人们正在充当这些角色时的表演。

112.台后表现:指在表演某种角色以前的准备活动。

113.角色建设:指人们在实践角色时,遇到了很多事前料想不到的困难、挫折和

新情况,叫色的扮演者不得不随机应变的出过去为这一角色所不具备的行为规范。

114.角色距离: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

差异现象,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是 E戈夫曼 最早提出的。

115.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

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16.角色间的冲突: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

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

117.△角色内的冲突: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中于一个人身上,而

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118.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

应该这一角色做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119.角色中断:指一个人前后相续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现象,由于

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于后来新角色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

120.角色失败: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指

由于多种原因是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中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第七章

121.◇社会互动: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

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含义:①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②个人、群体间发生了相互依赖的行为③以信息传播为基础④面对面或非面对面都可⑤在特定情境下进行,同一行为在不同时间场合有不同的意义⑥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影响,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作用⑦遵循一定行为模式,具有一定互动结构。

122.◇符号互动论:特别注重符号沟通问题,符号是有意义的代表其他事物的事

物。基本观点:①符号是互动的中介,②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③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意义在互动过程中通过上方的协商而确定。④人们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揭示其思想和意义,以此为根据指导自己的行为。⑤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认识自己,修正自我概念。两个主要派别: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利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

123.角色理论: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角色与互动不

可分。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角色的形成和扮演在互动中完成。

124.△参照群体: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

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关和价值观的依据。

125.戏剧理论:又称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方法,

从印象管理的角度解释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理解,做出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126.社会交换论:代表人物霍夫曼 布劳 埃默森,这一理论着眼与人们在社会生

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裳和惩罚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中,而且存在于包括爱情、友情在内许多社会关系中。

127.酬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

服从四类。价值依次增高,他人的服从是控制他人的权力是最有价值的酬赏。 128.本土方法论(俗民方法论):又译“俗民方法论”,美,哈罗德 加芬克尔,

20世纪60年代创业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方法和步骤。

129.贝尔斯互动过程分析133页

130.芝加哥学派四阶段说:帕克和伯吉斯把互动分为四个阶段,(1)竞争:互动

双方争夺 同一个目标,双方是排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2)冲突:激烈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行为。(3)顺应:少数一方消灭另一方,多数,冲突的一方或双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态度、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4)同化:顺应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也适用不同文化。

131.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①情感关系,②地位关系,③利益关系。情感的亲疏爱憎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互动的两个最基本的向度。情感向度遵循回报性,地位向度遵循互补性。 132.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人们可以从互动

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一般而言,利益大,情感投入深,时间持续久,规范较为复杂,则是深度互动。反之则只是表面的互动。 133.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领域大小。有些局限于特定的范

围,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如上课就是为了传授知识,学习知识。有些互动则涉及很多方面,互动方式也较灵活,如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都是全面的互动。

13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其频度差别影响到人际关系的

深浅和好坏。

135.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

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为。

136.竞争: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特点:①相同的目标。②少的和难得的目标。③竞争目的在于获得目标物,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

137.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的方式

与过程。

138.强制:强制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

行事,强制的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强制意味着互动双方力量的不平衡。

社会学概论新修整理版

“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5,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体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个人在社会中通过接受教育和各种手段了解和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二是个人介入社会生活,加入社会关系,对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念进行再创造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xc6k2sb8q8qp201384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