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行星地球
【教学目的】
1、获得地球宇宙环境和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2、探究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3、树立正确的宇宙观。【逻辑联系】
行星地球 我们认识的宇宙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时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7课时,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4课时,第四节1课时。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内容为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行星,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并让学生填写层次的框图来巩固。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九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
1
通又特殊的行星。
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1.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2.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知识结构】
宇宙天体相互绕转天体系统有层次性,分成四个级别其他恒星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九大行星的公转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特殊性普通性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
人类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地月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九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教学重点】
1、通过认识天体系统的层次,确定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说明地球是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教学难点】 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
讨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P2图1.1,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讲解]
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
备注: 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引导探究]
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
1、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过渡】
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讨论的主要问题。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
[引导探究]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学生自学、讨论]
1、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及远按照什么顺序排列?从中认识地球。
2、结合P4“太阳系模式图”和P4表1.1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活动1提出的问题,比较归纳总结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读P5图1.5,在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的结构特征,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
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过渡】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引导探究]
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学生活动】探索地球上有生命生存的条件:
地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良好条件①②③【总结讲解】
地球处于一个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最优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即生物所必需的温度、大气和水,所以地球上就出现生命。使得在茫茫宇宙中的地球成为一颗极不平凡的星球,生命的出现使得沉寂的宇宙有了勃勃生机。
【启发提问】 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探究活动]
形成这些条件的原因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
4
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需要思考的问题
(1)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2)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3)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
(4)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5)……
我的思考(1)(2)(3)(4)(5)……
[探究活动拓展]
案例研究: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
(1)你认为哪些条件可以作为火星上曾经有生命存在的证据?(2)与地球相比,火星上的哪些因素不适合人类生存?
(3)搜集 “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进展的资料,制作一张资料卡片。[总结本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了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和构成宇宙这个物质世界的多种天体,天体系统的隶属关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了解了九大行星与太阳的相互关系,九大行星的组成和分类,并让同学们着重分析了,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希望同学们通过对宇宙环境的了解进一步爱护地球、关注地球的发展。【板书设计】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几种常见的天体2、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宇宙(总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