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四讲 分类讨论型问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分类讨论型问题的解题策略

数学思想和方法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分类讨论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近年各地中考试题都加强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其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最为广泛,成为检测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常见题型。

分类讨论是在解题过程中,将某一数学对象根据它本身的本质属性,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进行讨论解决,再把这几类的结论汇总,得出问题的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其作用是克服思维的片面性,防止漏解。常见的分类讨论题有:按数分类(绝对值概念,实数的分类等);按字母的取值范围分类(二次根式的化简,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中二次项不为0等);按图形的位置分类(如点与直线,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考查方式有填空题,选择题,综合题,特别是在中考压轴题中,往往涉及分类讨论思想。

【例题讲解】

例1 、若x2a?b?2xa?b?3?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求a、b的值

解答:当??2a?b?2?2a?b?2?2a?b?1 或?或?

?a?b?2?a?b?1?a?b?2或??2a?b?1?2a?b?0或?时,原方程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因此,得

a?b?2a?b?0??2?2a??3?3或? 2?4b???3?3a -b

4??a?a???a?1a?1????3或?或?或??2?b?0?b??1?b??b????3??2a+

解析: 结合方程特点,由于 xb项的次数是2a+b , -2x 项的次数是a – b,因而考虑

这两个次数至少有一个为2即可,共有五种情况。按题目的要求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要把所有可能的情况进行穷举,避免出现少解或漏解的情况。

例2、(04年贵阳市)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BC

是弦,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每秒1㎝的速度移动,若AB长为10㎝,点O到BC的距离为4㎝。 (1) 求弦BC的长;

(2) 问经过几秒后,△BPC是等腰三角形。

点拔:第(2)问中P为动点,使得线段PB、PC的长是变化的,由于在“△BPC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中,没有指明哪两条边为腰,所以要分三种不同情况进行讨论才能将问题回答完整。

解答:(1)过O作OD⊥BC于D,则BD=CD, 在Rt△OBD中,用勾股定理求得BD=3 ∴BC=6 (2设经过x秒,△BPC为等腰三角形,∵PA= x, ∴PB=10 – x

① 当PB=BC时,10 – x = 6,∴x = 4

② 当PB=PC时,则P与O点重合,PB=5 ,10 – x=5 ∴x =5 ③ 当PC=BC时,过C点作CE⊥AB于E点,连结AC,

在Rt△ABC中,求得AC=8,

由AC2 – AE2 = BC2 – BE2,得x =2.8

综上所述:经过2.8秒、4秒、5秒时△BPC是等腰三角形。

解析:1、本题的第(1)问过O作OD⊥BC于D,OD是“弦心距”线段,见弦作出“弦心距”线段,使用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解题是圆中常用的作辅助线方法。 2、本题的第(2)问是分别将△PBC固定,再求解,体现了由动到静的转化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与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全等或相似有关的分类讨论的考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题型。

例3、(04年济南市)如图,已知直线y?x?3的图象与

B两点.直线l经过原点,与线段AB交于点C,把△AOB的面积分为2∶1x、y轴交于A、

的两部分.求直线l的解析式.

解答:先求得 A( -3, 0) , B(0 , 3) . 如图(1),当直线 l 把△ABO的面积分为

S△AOC∶S△BOC =2∶1时,作CF⊥OA于F,CE⊥OB于E,

192293 ? 3 ?S△AOB= ? . 则S△AOC ??3 S ? ABO ? ? , 2233211∴AO·CF=3 . 即?3?CF?3 ∴CF=2 . 22同理,解得 CE = 1 .∴ C( -1 ,2) . ∴直线l的解析式为 y??2x

如图(2),当直线 l 把△ABO的面积分为 S△AOC∶S△BOC=1∶2时, 同理求得C( - 2 ,1) .

∴直线l的解析式为 y= - 0 .5x .

解析:本题是由语言的模糊性导致分类情况的产生,△AOB是定三角形, “直线OC把△AOB的面积分为2∶1的两部分”时,C点的位置并不确定,出现两种情况,画出符合题意的两种图形分别进行求解即可。本题要求学生通过分析题意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

例4、已知:在△ABC中,∠C=90,AC=BC=8,要在△ABC中剪出一个扇形,使扇形的

半径都在△ABC的边上,且扇形的弧与△ABC的其他边相切。

(1) 请画出符合题意的设计方案示意图;

(2) 若用剪下的扇形作圆锥的侧面,请计算出此圆锥的底面半径。 解:(1)有四种设计方案,

(2)如图(a),取

AB中点M,以点C为圆心,CM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BC、AC

于D、E两点,连结CM。求得l =22π ∵l=2πr,∴2πr=22π,∴r=2

如图(b),作∠B的平分线交AC于点O,以O为圆心,OC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点E,作OM⊥AB于M,则CO=OM,求得l = (82– 8) π,∵l=2πr,∴2πr = 2 (82– 8) π,解得r = 42 – 4

如图(c),以A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弧交AB于D,求得l=2π ∴r=1

如图(d),取AB中点O,作OD⊥AC于D,O为圆心,OD长为半径画弧,交AB于E、F两点求得l = 4π,∴r= 2

综上所述:r=2 或r = 424或r=1或r= 2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动手作图能力的设计题。要使扇形的半径都在△ABC的边上,则有两种情况:其一为扇形的顶点在Rt△ABC的一边上,由于直角三角形有直角边、斜边之分;有锐角顶点、直角顶点之分,所以它们又各有两种情况。求圆锥的底面半径时只需注意扇形的弧长是圆锥底面的周长。

例5、如图,等腰△ABC的两直角边AB=AC=62cm,⊙O的半径为rcm,圆心

O从点A出发,沿着线路AB—BC—CA运动,回到点A时,⊙O随着点O所运动而移动。

(1)若r=2cm,求⊙O第一次与BC边相切时,AO的长; (2)在⊙O移动过程中,自A点出发再移动到与A点重 合,与各边共相切几次?请写出不同情况下r的取值范围及相切的次数;

(3)设⊙O在整个移动过程中,在△ABC内部,⊙O未经过的部分的面积为S(cm2),在S>0时,求S关于r的函数解析式。

解答:(1)设⊙O首次与BC相切于点D,则有OD⊥BC,且OD= r =2,

在R t△BDO中,∵∠OBD=45°∴OB?2?sin45?222?2

∴AO= AB - OB=(62–2)cm,

(2)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AB=62cm,所以作斜边BC上的高AF,则AF=AB·Sin45°= 62×

2?6(cm) 2①当r>62 cm时,⊙O与△ABC各边不相切; ②当r = 62 cm时,⊙O与△ABC各边共相切2次; ③当6<r<62 cm时,⊙O与△ABC各边共相切4次;

④当r = 6 cm时,⊙O与△ABC各边共相切5次; ⑤当0<r<6 cm时,⊙O与△ABC各边共相切6次;

(3)如图,已知在S>0时,⊙O在移动中,在Rt△ABC内部未经过的部分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Rt△A′B′C′的三边分别与原Rt△ABC三边平行,且平行线间距离等于r。

设B′C′与AF交于E点,则AE⊥B′C′,又过点A′作A′G⊥AB于点G, 则A′G= r ∴ AA′=2r , A′E=AF –2r r= 6(2+1)r。 B′C′=2[6 –(2+1)r] ∴S =

11 B′C′·A′E=×2[6 (2+1)r]·[6–(2+1)r ] 22=[6 –(2+1)r]2=(3+22)r2 – 12(2+1)r+36 [0<r<6(2 –1)]

解析:第(2)问是动圆与直线相切的问题,想象出动圆与三角形各边相切的情况,针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来求解,方能保证解题的完整性,体现了分类讨论思想的重要性。第(3)问关键是能画出未经过部分的图形形状。此题综合性强,难度大,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巩固练习】

1、如图1,在△ABC 中,∠B 、∠C 均为锐角,其对边分别为b、c,求证:bc=; sinBsinC(2)在△ABC 中,AB=3,AC=2,∠B =450,问满足这样的△ABC 有几个?在图2中

作出来(不写作法,不述理由)并利用(1)的结论求出∠ACB的大小。

A A

C C B B (图2) (图1) 19题图

2、(04年广东茂名市)已知:△ABC的两边AB、BC的长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x2?(2k?2)x?k2?2k?0的两个实数根,第三边长为10。

问当k为何值时,△ABC是等腰三角形。

3、阅读下面的例题:

解方程x2?x?2?0

解:(1)当x≥0时,原方程化为x2 – x –2=0,解得:x1=2,x2= - 1(不合题意,舍去) (2)当x<0时,原方程化为x2 + x –2=0,解得:x1=1,(不合题意,舍去)x2= -2∴原方程的根是x1=2, x2= - 2

请参照例题解方程x2?x?1?1?0

4、(04年云南)如图已知△ABC内接于⊙O,AE切⊙O于点A,BC∥AE。

(1)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2)设AB?10cm,BC?8cm,点P是射线AE上的点,若以A、P、C为顶点的

三角形与△ABC相似,问这样的点有几个?并求AP的长;

B

AO

C

E

5、(01咸宁市)如图已点A的坐标为(2,0),动点P在直线y=直角三角形的点P的坐标。

1x-3上,求使△PAO为2

第四讲 分类讨论型问题

分类讨论型问题的解题策略数学思想和方法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分类讨论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近年各地中考试题都加强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其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最为广泛,成为检测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常见题型。分类讨论是在解题过程中,将某一数学对象根据它本身的本质属性,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进行讨论解决,再把这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x9ww4e8jn0h1lk029t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