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岳麓版讲义:必修二第八单元第1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斤(18 478千克)的惊人记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解析:选D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58年”以及亩产36 956斤等信息可知,当时人们急于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故本题选择D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1953年开始的,故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说法不符合实际;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题后启智]

抓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词,由时间去定位当时的经济政策,分析经济政策制定的目的和所发挥的作用,解题时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

4.(2015·广东高考)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解析:选D 注意时间信息“1961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公有制的性质一直未变,故A项排除。农业合作化运动于1956年已经完成,所以1961年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成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无法体现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的信息,故C项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底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的,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材料中的信息“变相恢复单干”“父子队”“兄弟队”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相似之处,故D项正确。

5.(2015·海南高考)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解析:选C A项属于政治方面,不符合材料的经济主题;市场经济是1992年提出的概念,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四川、广东、安徽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借鉴,故C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开始,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题后启智]

2018年的“中兴事件”让全国人认识到加强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其实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创新是多方面的,制度创新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不断创新的道路。

[练模拟—悉命题热点]

1.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对我国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 B.这表明人民对于经济落后的现状极为不满 C.这一论断得到了认可并长期执行 D.这一论断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解决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故A项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提出解决办法,没有涉及人民的表现态度,无法推断出人民对于经济落后的现状极为不满,排除B项;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未能长期贯彻执行,排除C项;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法,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

2.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解析:选C 据材料“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故C项正确。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没有欣欣向荣,而是经济比例失衡,故A项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故B项排除;1958年没有土地改革运动,故D项排除。

3.某期《人民日报》的社论赞扬“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称其“像初升的太阳”, 是一种“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组织。这一组织( )

A.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B.极大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C.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从根本性上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可判断这一组织

指的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故B项符合题意;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人民公社并没有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故排除D项。

4.下表为1953~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时间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农业实产量 8 017.80 6 983.20 5 004.50 实征农业税 933.21 833.32 374.02 农业税占实产量% 11.60 11.90 7.50 A.国民经济比例问题由凸显到缓解 B.工业化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 C.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农业发展 D.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开始松动

解析:选A 据表格可知从1953~1962年,农业收入减少,农业税收比例增加说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出现问题,而1963~1965年,农业税收比例减少说明国民经济比例问题有所缓解,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工业化建设初期的资金来源于农业,故B项错误;据表格可知完成三大改造后的1958~1965年农业的收入下降,故C项错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涉及粮食的消费,材料仅体现农业的积累而不是消费,故D项错误。

5.(2019·成都二诊)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甚至出现以“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的现象。这表明( )

A.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B.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 C.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 D.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解析:选B 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分配由政府计划决定,而刚刚经历过严重经济困难的人们无法承担和消化计划的生产量,导致材料中猪肉积压的情况出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材料] 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调整,其票面图案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二套人民币1953年开始印制,1955年3月发行。如图是第二套人民币的部分票券和相关内容介绍。

加练42题——强论证能力

[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三点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点拨] 针对第二套人民币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从传统角度出发,只需从票面图案等表面现象提取信息即可,如人民当家作主、民族团结、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援助等;从创新角度出发,这套人民币则充分体现了建国初期国家的大政方针,如民族区域自治、“一五”计划、稳定物价等。

[参考答案] 角度(一):历史信息:人民当家作主、民族团结、优先发展重工业及工业建设取得成就、苏联援助。

阐释:①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②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工业建设取得成就;③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建立了中苏友好关系。

角度(二):历史信息:“一五”计划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稳定物价。

阐释:①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并建立了体现上述政策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打击投机倒把,遏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加之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采用统购统销政策,物价始终处于低水平状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岳麓版讲义:必修二第八单元第1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答案

斤(18478千克)的惊人记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解析:选D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58年”以及亩产36956斤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x83j9qosx2nsft0iuth97tl37kv1k00rg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