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的产生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什么是哲学
①从本义上看,哲学就是爱智慧。②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③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看,哲学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④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 / 1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 /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4.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6.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xx 一、意识的含义:
3 / 11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意识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xx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构成实践的三个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4 / 11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3、实践为什么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4.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①世界观: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②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5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