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讲述||,比较;问题探究、列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1)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注意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及要点】:
第1页/共7页
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对吧?《百家讲坛》大都讲的是国学||,说到国学||,说到儒学||,当然要说孔子||,说孔子||,就先说这《论语》||。大家对于丹讲的《论语》一定不陌生||,《论语》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论语》是伴随着儒家学说的诞生而诞生的||,它所表现的思想主要有仁、义、礼、智、信||。至今||,中国社会还在受其潜然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 由此导入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2页/共7页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说明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主要流派及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百家之中的十个主要学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影响: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仁”||。
第3页/共7页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2)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黎的要求||。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孟子的思想: (1)主张实行“仁政”;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第4页/共7页
孟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3)主张“性本善”||。
孟子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人性”问题的思想家||。他的“性善论”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学说都有深刻的影响||。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孟子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四端”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孟子认为统治者把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仁政”了||。孟子说的人性善是一种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这是唯心主义思想||。 3、荀子的思想:
(1)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主张“性恶论”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第5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