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初中数学临界生进行有效干预的几点做法及反思
作者:阳连德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年第03期
中考最后看的是总分,科任老师不能把眼光只盯着自己的学科,培养A+不仅是本学科的A+,更重要的是总分A+的学生(尤其是那些中考有实力冲击6A+,5A+的学生更是如此,6A+,5A+的学生对学校的名声是影响很大的)。所以作为数学老师,我更关注那些总分因为数学拖了后腿而影响到总分上不了A+或A的学生,我把这类学生称为“数学临界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一些临界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取得了一点收获,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做好数学临界生的调查摸底工作,进行归类分析
通过对历次考试成绩及平时的调查摸底,筛选出数学临界生的名单,并按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类分析,建立档案。我把数学临界生大概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失衡偏科型
这些学生在小学就有偏科现象,到了初中则更加明显。因为他们只把学习当作他们玩玩具一样,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也不明白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是需要培养的。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导致学生仅凭狭隘的学习兴趣学习,结果是数学基础较弱,成绩不理想。到后来,这些不理想的成绩愈加使人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最终凭借某些强项学科的高分,勉强跻身于数学临界生的行列。 2.惰性型
自恃聪明,觉得比别人聪明,就以为可以不必像别人那样认真努力、勤奋刻苦,可以比别人轻松就拿到好成绩。即使与别人落下了一段距离,也认为可以轻易赶上。其次是老师家长的迁就。肯定他们聪明已成为大家的定向思维,所以对其要求不知不觉放宽了,特别是一些细节上,放松了规范要求。这些“自恃”和“迁就”的后果养成了他们懒惰、不自觉、习惯差的习惯,正应验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说法。 3.桎梏型
将行为习惯的遵规守纪延续到了学习和思考上,这就桎梏了数学思维的角度、广度、深度,也限制了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创造性。 4.恐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