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3 课程建设与实施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3课程建设与实施

2.3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全面性、先进性、实践性,选用优秀教材,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中学优秀教育教认证 吸收学科前沿知识,标准 学案例,并能根据学习过程的适应性和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及时调整、完善课程内容,初步形成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 2.3.1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全面性、先进性、实践性,且能根据学习过程的适应性和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及时调整、完善课程内容。 测评细则 2.3.2 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中学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丰富、优化课程内容。 2.3.3 课程文化有明确的建设方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注重师范生课程意识、课程思想、课程价值的引导,注重课程制度、课程政策、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中人际关系的建设。 我校中学教育理科师范类专业课程建设中,始终坚持选择各学科方向科学领域和教育科学领域中“最有教师教育价值”的知识,凸显师范类专业所独有的“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一体两面、缺一不可”的“双专业性”。 2.3.1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全面性、先进性和实践性 (1)学科专业课程内容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整合性 我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各学科方向的学科专业课程都针对我校本科生已有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我国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对高素质中学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要求,非常强调课程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合性,着力于培养师范生具有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全面的学科方法论素质和创新的科学研究思维品质,并且根据学习过程的适应性和专业发展的自评 有效性,及时地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力争为师范生能够成长为“未来教概述 育家”奠定优良的学科专业基础。 (2)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注重教育原理的深刻性、融合性与应用性 我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教育专业课程在注重教育原理的基础性、全面性、先进性的同时,尤其注重引导师范生加深对教育原理的理解,避免停留于机械识记的表层学习水平,而是加强课程内容的融合性、实践性和反思性,不仅有专门的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课程计划,而且在理论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即贯穿“走进基础教育”“名师面对面”等“临床实践”活动,并根据师范生的学习状况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致力于帮助和促进师范生学会通过教育原理知识生成教育实践智慧。 2.3.2紧密结合师范专业特点,不断丰富、优化课程内容 师范专业具有典型的“双学科专业性”和“临床实践性”,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促进师范生懂得“教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帮助师范生体验和实践“怎么教、怎么更好地教”。因此,我校在中学教育理科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紧密结合师范专业的这些显著特点,在教材、教学大纲、学习资源等方面不断丰富和优化。 (1)坚持选用优秀教材并积极自主开发优质系列教材 我校在本科人才培养中不仅认真选用优秀教材,将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程教学之中,而且积极开展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在教材选用和系列新教材的开发中,始终坚持改变单纯展现学科知识体系的传统教材方式,力争体现内容的研究性、知识的过程性、评价的多样性和结论的开放性,编写出了一批符合教师教育规律和教师人才成长规律、适应本科师范生学习需要而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多部教材成功入选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计划。 我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在国内较早地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组织开展了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建设,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师语言类的系列教材《中学教育基础》、《儿童发展》、《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师领导力》、《中学生心理辅导》、《品德发展与心理教育》、《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口语表达》共8本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正式出版。 (2)坚持在培养方案定期修订中及时调整教学大纲 各学科专业学院在每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都进行教学大纲的全面修订,根据学习过程的适应性及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及时调整大纲内容,从而带来课程内容的调整。比如:数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选用的教材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审定,近95%采用的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优秀教材。在部分课程中注意吸收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课程逻辑体系的严谨性,引导学生对数学课程文化的严谨性、探究性进行思考。又如,物理学专业在教材选用上秉承“优中选优,特色鲜明”的原则,坚持“基础核心类课程教材经典化,特色课程类教材自主化”的方针,严格执行教材审批制度。优先选用省级以上获奖教材,新近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教育部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确保教材质量。同时鼓励编写能体现专业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尤其是针对实验仪器设备的实验教材。再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以人为本,知行并举”的人才培养理念得到全国同行专家的认可,“社会应用—能力结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的系统化课程改革建设思路得到教育部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的认可,该专业团队承担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研究和撰写的主体工作,参与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 (3)既注重吸收学科前沿理论也充分利用中学优秀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专业课程及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也非常注重吸收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育、教师教育等多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引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中学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在多轮课程实施中不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及时调整、积极改进和完善。 近年来教师教育学院组织专业人员,专门进行了教师教育课程案例库的建设(目前已完成第一批“学科教育类:理科”的案例库,第二批“学科教育类:文科”案例库建设正在进行)和教师教育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已在南师大毕博平台上完成了第一批必修、选修及博雅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任务,第二批网络课程正在积极建设)。 2.3.3坚持课程文化建设,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学术发展 我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一贯坚持课程文化建设,秉持“以生为本”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着力构建课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努力营造优质课程文化,注重师范生课程意识、课程思想、课程价值的引导,注重课程制度、课程政策、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中人际关系的建设,已初步形成教师教育课程文化特色,不断发挥课程文化对学生主体发展的文化感召和教化功能。 (1)坚持鼓励师德高尚、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为本科师范生授课 我校多年来坚持鼓励师德高尚、学术造诣高的资深教师讲授学科基础和专业主干课;担任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讲教师中,教授、副教授职称的达到88.2%;并且高度重视高水平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申报,多门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成功上线教育部“爱课程”网并获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10多门课程入选第三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计划或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计划。 (2)积极营造“尊重教学”、“崇尚教学学术”的良好氛围 我校近年来持续努力,不断加大教学扶持力度,积极营造一种尊重教学工作、崇尚“教学学术”、倡扬教学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励和保障“以教学学术为志业”的价值追寻。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我校建立了集体备课、随堂听课、主动上研究课、公开课、期中期末定期交流制度,定期举办教学研讨沙龙活动,并藉此使全体教师教育者都能够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教学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是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题中要义;“培养人”作为大学学术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对于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更是意味深远。通过课程教研文化的创建和发展,我校教师主动追求“教学学术”的专业发展,自觉将“教学”从个人化的经验性工作提升为学者共同体内部需要共享、交流和探究的学术性活动,努力为“教学学术共同体”建设贡献才智。 (3)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水平 我校多年来始终坚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促进各类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保证高水平教学质量。 一是推广研究性教学典型。我校继承和发扬优秀师范传统,常年坚持开展大规模的示范课、研讨课活动,期中教学检查期间学校还集中开展研讨性、示范性听课等活动,参与活动的各类教师面广、量大、收获丰盈。 二是推广示范课程建设经验。我校已将各级精品课程、博雅课程、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等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放共享,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三是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我校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以此为平台,通过教学沙龙、名师工作坊、新教师研习营等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讨活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全年举办全校性的教学研讨活动年均高达50多场,参与活动的教师人数年均近1500多人次。 四是通过设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引导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我校在立项时注重教改项目的实用性,鼓励教师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从而使教改项目切实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服务;并且设立了“青年教师教学改革专项”,旨在鼓励和吸引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大学教师职责。 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引下,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在注重师范生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提升实施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和学习方式转型的过程中,教师教育者自身素质也得到提升,一批年轻的“教坛新星”脱颖而出。全体任课教师积极开展各级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江苏省重中之重课题”(“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完成了相关调研报告,发表论文多篇,并且完成了14个学科的《基础教育年鉴》的研究与编纂工作;老师们先后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百余篇。 此外,多年来我校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都狠抓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度解析,教师们能够注重课堂引导和师生互动,坚持“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材内容讲授”,坚持课堂常规制度规范和课程管理、实施、评价制度的建设,努力探索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共同发展的课程文化。 当然,在明确课程文化建设方向、师范生课程意识和思想引导以及课程制度、课程政策、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中人际关系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序号 测评要点 自评等级 单项 等级 主要问题 (B或C等级均应填写) 自评2.3.1 A 等级 2.3.2 A 2.3.3 A 相关 测评点 序号 2-3-1 2-3-2 佐证材料目录 成文 时间 2005(4号) 199802 200706(5号) 2005(2号) 2006(12号) 200404 201612 201612 201612 是否 校园网公开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否 否 否 A 南京师范大学教材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管理办法 2-3-3 南京师范大学关于博雅课程的实施意见 佐证 要目 2-3-4 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2-3-5 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意见 2-3-6 毕博平台(http://bb.njnu.edu.cn/) 中学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库(理科方向)2-3-7 目录 2-3-8 教学研究成果 (含教改项目的立项证明、结项证书、教学研究论文等) 目录 2-3-9 学生教材使用效果评价表 2-3-10 评级标准:

教学资源目录(含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 201612 否 1.“测评要点等级”、“单项等级”均分为A“达标”、B“未完全达标”和C“不达标”三个等级。 2.“测评要点等级”A、B、C分别对应细则的达标度,依次为达标100%、80%以上、80%以下。 3.“单项(二级指标)等级”A、B、C根据该项标准的测评点等级计算, B+C=0为达标(A),B<2且C=0为未完全达标(B),C≧1为不达标(C)。

自评审核人(签名)自评责任人(签名)

2.3 课程建设与实施 - 图文

2.3课程建设与实施2.3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全面性、先进性、实践性,选用优秀教材,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中学优秀教育教认证吸收学科前沿知识,标准学案例,并能根据学习过程的适应性和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及时调整、完善课程内容,初步形成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2.3.1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全面性、先进性、实践性,且能根据学习过程的适应性和专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x0vd008ba0fvqu4yw276b8ve00zl600v1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