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教育统计学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教育统计学”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教育统计学
应用统计学分支学科。
作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门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总体有代表性的数据资料,从量的规定性上认识教育现象。
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发展、统计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19世纪后期开始逐渐兴起的西方(主要是欧美)教育实验运动和心理测量运动,不但大大促进了将精确的科学方法用于教育研究的实证研究,也带动了教育实验学、教育测量学和教育统计学的发展。
西方教育统计学的内容体系仿照早期数理统计学体系编排,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内容。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已陆续有教育统计学的译着与专着出版。
如《教育统计法》(薛鸿志着,1925)、《教育统计学纲要》(瑟斯顿着,朱君毅译,1928)、《教育统计学》(周调阳着,1925;朱君毅着,1930)、《高级统计学》(艾伟着,1933)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视数理统计学为“资产阶级
的东西”的思潮下“被禁”,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由“停顿”走上“恢复”与“发展”的道路。
国内有影响的代表作如《心理与教育统计》(张厚粲、孟庆茂)、《教育统计学》(叶佩华、陈一百、万梅亭、郝德元)、《教育与心理统计》(郝德元)、《教育统计学》(王孝玲)等。
以上着作的内容体系,基本与西方教育统计学一致。但应当看到,教育现象并非都是纯净的随机现象,其中存在着大量人文因素的影响,教育观察与试验也难以达到“大量重复”的要求,中国的市场经济并非完全是西方“自由式”的,政府负有宏观指导与调控的责任,因此,硬将教育统计自闭于数理统计之下,运用时又置数理统计要求的严格假设和严密推理于不顾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若完全照搬西方教育统计学体系,则不符合中国国情。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教育统计学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