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短跑 -快速跑 授课教师:
授课年级:初中七年级 一、 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我校自己的特色, 本着“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快乐为主题”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本课教材内容,围绕五个学习领域,紧扣三个目标 创设意境,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每位学生以饱满 的热情,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练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到在运动中做主人的快 乐。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在学练中养成积极思考、勇 于创新、主动参与的习惯,增强自信心,增进团体合作意识。
二、设计思路: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威胁人类生命头号杀手——心血管 系统疾病的不断上升,选择跑单元为课例,围绕五个“学习领域”进行教学,探索提高学生心 肺功能的新路。 二、设计思路 本课围绕两条线来设计,技术线:学习跑的方法,学习放松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心理 路线:大家一起来,很兴奋,很鼓舞;大家关系很融洽,我很高兴,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我学到东西。 三、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学习的习惯,激发兴趣。 2、运动技能目标:发展跑能力,提高心肺功能。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本课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等能力。
4、心里健康目标:使学生在创造性情景教学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造、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在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 合作精神。 四、重难点
1、初步掌握快速跑的基本技术动作。 2、步频和步幅的最佳结合。 五、课时计划
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器材 短跑-快速跑 年级 七年级 学生人数 50 初步掌握快速跑的基本技术动作 教笛 安全措施 教学难点 步频和步幅的最佳结合 排除有可能造成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随身物品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快速跑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快速奔跑和快速反 应的能力。 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灵敏反应素质,培养速度感。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敢于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 过教学 程 内容 教师活动 时 学生活动 间 体育委员带领全班同 学按约定地点集合,检 查到班人数并向老师汇 报出勤情况。 全班成四列横队集合。 组织如图一 次 数 教师提前到场,准备好场地 等候上课。 1、 在集合地点观察学生,并 检查学生人数及服装。 2、 “同学们好! ” 开 课堂 常3、 宣布本课的学习内容,揭示 分目标和要求。 规 钟始 部 分 4、 强调注意课内安全,提示学 生注意保护自己及同学避免课 内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X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X XXXXXXXXX 5△ (图一) 要求:快、静、齐 1、 “老师好! 2、 认真听讲,明确学习 教师讲明练习内容及要求: (1 )头颈运动 (2 )肩部运动 XXXXXXXXX 准 备 部 分 (3 )扩胸运动 (4 )体侧运动 (5 )体转运动 (6 )手腕踝关节运动 (7) 原地高抬腿 分钟 8XXXXXXXXX XXXXXXXXX XXXXXXXXX △ 1组
(8) 收腹跳 2、 学生模仿练习 3、 在练习过程中动作有力 到位 4、 充分活动关节 一、 迎面接力跑 1、 将全体学生分为男、女生 各两路纵队,人数相等, 从起跑点快速跑向终点并 折返回起点与各自纵队后 一名队员击掌后后一名队 员快速跑出,以最后一名 队员先跑起点处为胜。 2、 要求学生在练习中注意观 察本队队员及他队队员在 练习中的表现,跑中的姿 态、动作,并思考为什么 有的同学跑得基 本 部 分快 速 跑 快。 分 钟3、 通过练习后的互动问答导 入下一步练习。 二、 发展快速跑的辅助练 习 1、 行进间咼抬腿跑 2、 行进间高抬腿跑接快速跑 3、 快速跑30M 4、 原地高抬腿接转身跑 教师讲解示范技术动作要领,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在练习中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作出指 导。 一、 遵守练习规则, 达到要求。 1、 意观察其他同 学在练习中学 技术动作,参考 自身情况探索 跑得快1组 的秘密。 2、 观察、积极思 考,同学之间互 相讨论,主动回 答教师提出的 问题。 A A 结束部分 一、 集体讲评,评估本节课的 学习情况表扬优秀学生。 分整理放松练习。 小 结 二、 钟三、 布置回收器材。 四、 师生再见 预计练习密度:45% 预计平均心率:130-140次/分 25V V XX XX XX XX XX XX ▲ XX XX XX XX 1-3组 ▲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一、 学生四列横队集合 队伍,并自我评介。 二、 学生能积极进行放 松。 要求:放松、调整呼吸。 三、 师生再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