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
A.一一般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特殊群体
2.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集体 D.正式群体
3.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
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7.下列关于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 B.及时解决问题
C.增强信息的沟通 D.有利于班集体工作的开展
8.在人际交往的( ),谈话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A.定向阶段 B.情感探索阶段 C.感情交流阶段 D.稳定交往阶段
9.( )是集体成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反映。
A.集体目标 B.集体舆论 C.集体凝聚力 D.集体规范
1O.集体规范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
A.协调集体成员的活动 B.提高集体整合水平
C.统一集体成员的认识 D.有利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二、填空题 1.( )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
2.( )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3.(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4.( )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
5.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 )、( )、( )以及( )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12.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的过程中最初的印象深刻地影响着交往的深度,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六条途径是:( )、( )、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13.模仿有两种,一种是( ),一种是( )。
14.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 )。
15.根据群体是否具有显著的表面结构,将群体划分为( )和( )。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2.什么是群体思维?如何防止群体思维?
3.简述从众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4.怎样理解非正式群体以及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
5.简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
运用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知识,试论述大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重点试题解析
1.B
解析:正式群体是由相关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符合上述的特征,都属于正式群体的范畴。因此,答案为B。
2.C
解析: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集体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答案为C。
3.D
解析: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因此,答案为D。
解析: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因此,答案为A。
7.D
解析: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增强信息的沟通。其消极作用包括: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因此,“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不是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之一。因此,答案为D。
8.C
解析: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其中,感情交流阶段的特点是:双方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确立,谈话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人。因此,答案为C。
9.B
解析: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反映。因此,答案为B。
10.D
解析:集体规范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集体成员的活动,增强全体成员行动一致性,提高集体整合水平;统一集体成员的认识,为他们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言行提供判断标准;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