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是关系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问题,培养创新人才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十三五”期间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健身娱乐已逐渐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休闲度假旅游地之一,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我国整体服务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1]。加大休闲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利于促进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拓展与补充。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联系到一起,构成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内容应该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建设、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教学条件体系建设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这四个要素构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先导,内容体系建设是中心,条件体系建设是基础,管理体系建设是保障。
从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看,人才培养模式仍偏重理论知识教育的全面系统性,而对学生休闲体育活动设计与
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学校建立以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主要方向[2]。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更新以休闲体育学科知识为主的专业教育观念,围绕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积极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国内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大多采用的是先基础、后提高、再实践的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这种培养模式下,大多数教学环节与实践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后无法及时运用,更不能发现实践中的不足,这种情况不利于新形势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发展。休闲体育专业是服务社会休闲体育活动所需的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必须采取实践教学,让学生及时掌握城乡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新的发展变化状况,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改革,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突出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首先,应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体育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因此,在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应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计中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保障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其次,加强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实践性。应参照休闲体育专业人才
“应知应会”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职业资格证的具体要求,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知识与技能比重,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还应该重视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由于休闲体育专业对实践要求强,因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按照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要求,充分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训及毕业实习提供充分保障[3]。
三、构建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进一步推动深层次教育教学改革,即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大学的科研优势,使之成为创新教育取之不竭的优质资源和环境。首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划定课程内容,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可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运用实践三个层次。基础实践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素质,包括基础实验和各种实训等。专业实践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拓展知识,包括课程设计和相应职业证书获取。综合实践是对人才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其次在实践教学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有意识的创新活动。目前全国高校非常重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因此课堂实践之外,需要引导学生多参加各项校企、合作项目和教学质量工程,如学科比赛、创业计划等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活动。
1.设立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活动。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在设计学科竞赛活动计划的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各专业的布局情况,通过合理的学科整合,在学校层面建立一定数量的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如社区社会体育指导类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电子电工类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物流管理类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机械工程类创新实践教学基地、计算机信息处理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及艺术设计类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等。首先由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基地建设和活动经费,通过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搭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促进学生在其中开展各项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省内、国内各种相关专业的竞赛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制定相应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制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提出的,为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而设立的。在这个训练计划中,学生在导师的全程指导下,自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通过成立学校内部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对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保证计划顺利进行。 四、构建学科竞赛体系,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建立学科竞赛相关制度,保障学科竞赛可持续发展。使校、
院、竞赛项目负责人三级共同组织管理,同时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制定师生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经费,为学科竞赛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为提高学科竞赛的有效性,还需探索多种运行模式。学校实施“课赛互换”制度,建立各类竞赛获奖等级与相应课程学分之间的对等通道。通过竞赛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并建立长效机制。其次,学校依托相应院系成立创新实验室,对相应的实验室成员进行综合训练,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最后,依托实验室,丰富竞赛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改革传统课堂教学,采用实验室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
五、更新教学理念,搞好制度保障,建立有效的创新人才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首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育人理念,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卓越人才。牢固树立人人成才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尊重学生个人发展,因材施教,实施多样化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各方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其次,统筹教育教学管理。牢固树立“创新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学生质量培养是重中之重”的理念。强化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坚持校领导联系指导学院制度、干部听课制度及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建立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政策和制度体系,确保教师、管理人员将主要工作精力投
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上。
必须坚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之有效服务于创新教育这个核心;加强对监督反馈信息的管理,充分发挥教学反馈信息在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注意各种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对创新教育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多种形式的肯定和鼓励。强化学风建设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促进教师和管理者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拓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综合育人功能,营造和谐文明、积极上进的文化氛围,在学校内部搭建学术自由、创新求实、积极上进的育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