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一个人,至少是两个人或者是群体;二是不要泛泛而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本道作文题写成记叙文更容易操作。
第二题的材料是一则哲理小故事,很明显看出故事是虚构的,但虚构不等于虚假。考生的注重点不要在意故事的虚与真,而在于故事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其实,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并不难,既然是木匠与小怪物之间的互帮互助,而且发挥了各自的专长,这不正与我们社会生活一样吗?立意时,一定要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单方面的。走在大街上,人与人之间似乎都陌生,但无形中总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教师为农民的孩子上课,农民把粮食卖给商人,商人将面粉卖给面包店,老师买面包吃,然后再去上课……这道作文题能够写成记叙文,也能够写成议论文,都是容易操作的。记叙文能够根据自身或者他人的经历来写,议论文则需要我们选择一些有力的素材做论据。在素材选择上,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我们能够多选择一些经典素材,比如盲人夜行时提灯为别人照亮,同时也协助了自己不被人撞到等哲理故事。 【考场佳作一】 我们携手走进晚风中 重庆市一考生
又过了一个星期,周末回家,母亲早在门口等着了。看见她依门而立的身影,我有些感动,但我很快又平静下来,一如寻常地走到母亲面前,淡淡地说:“妈,我回来了。”母亲接过书包,把我迎进屋里,餐桌上早就摆满了各种好吃的。
晚饭后,我在自己的房间正听着音乐,母亲把晾干的衣服弄了一大抱抱进来,坐在我的床上,慢慢地叠着,忽然对我说: “英儿,今天的天气真好啊!” “嗯。”
我的耳朵里灌满了邓紫棋的声音,并没有完全听清楚母亲的话,仅仅习惯性地应了一声。母亲顿了一下,又说:
“我们出去散散步吧,看看小区才修好的花园儿。” 我才不乐意的,便要找个借口推辞不行。
“老师留了好多作业,而且又要期末考试了,不想去。”
母亲不语,好像有点儿魂不守舍,把叠好的衣服翻开又叠,叠了又翻开,好像要弄出个世界上最完全的叠法。见母亲没有离开的意思,我回头看了一眼母亲,她没抬头,但表情凝重。再看看那堆衣服中间,有我上周带回家的那件外套,我还分明看见母亲膝上摆着我那件最喜欢的毛背心,母亲正用手轻轻地摩挲着。看到这个切,像是有什么东西触动了我心底的某根神经,促使我眼中潮湿起来,开始后悔我对母亲的拒绝。
母亲的眼角已有了明显的皱纹,乌黑的发间也偶尔夹杂着白发。忽然,我觉得自己在疏远她。母亲一个人把我带大,没有上寄读学校时,有我天天依在母亲的身边。我总喜欢跟着她到小区或者公园去散步,小手紧握着她温暖的大手,或者牵着她的衣角,听她一边走一边讲故事,在她身前身后撒欢。那时,她虽然又忙又累,但天天脸上挂着笑容。现在我长大了,不用她操更多心了,她反倒没有了快乐。每周周末才与母亲见一次面,她只想多创造些机会,让我们像从前那样亲亲热热地走在一起。她一定感觉到了女儿有意在拉开与她的距离,心中生出了悲伤。现在我也觉得自己与母亲越来越远了,平时走在路上也是一前一后,只顾忙自己的事情,却忽略了母亲。不过在母亲眼里,女儿还是女儿,永远不会变。
我把母亲叠好的衣服抱起来,放进柜子里,然后,我一把握住她的手说:“妈,我们出去走走吧,真是好久没有去散步了。”
母亲一脸惊奇,又一脸高兴。不过,她说:“马上要下雨了,你还是去做作业吧,我去看电视。”
我没等母亲说完,拉起她的手,一同出了家门,小手牵着大手,一起走在晚风夹杂着的细雨中。
小区花园里新裁了很多花草,最喜欢那几棵紫荆树。 【亮点精评】
内容集中。本文没有絮絮叨叨地叙述往事,将笔力集中在一次周末回家那短短的时间中,专注于母女之间的对话等描写,并通过描写来表现母亲的心情以及自己对母亲态度的转变。
先抑后扬。先抑后扬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方法。作者先写自己对母亲的疏远,再写自己观察到母亲的表情及相貌改变中动了女儿真情,不但感觉到了母亲为自己的付出,更彻底理解了母亲的孤独寂寞。 【考场佳作二】 感谢那声“哥哥” 重庆市一考生
窗外,一大片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春天的土地。一种复苏的温暖如这缕缕灿烂的阳光,无处不在。
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不觉来到了河边。这里,以前洒满了我童年的欢声笑语。如今,河水依旧清凉,微风依旧宜人,但毕竟流年如水,童年不再有,让我感到有些物是人非的苍凉。
河岸上,有一群孩子那么开心地、无忧无虑地、尽情地享受着风筝在春风中飞扬带来的乐趣。我站在远处欣赏着。以前,我也是这样一群孩子里的其中一个,但今天,自己只能算个熟悉的陌生人了。 突然,传来一声清而纯的声音:
“哥哥,我们的风筝飞不起来,你能帮我们弄一弄吗?”一个小男孩急切地跑来求助于我。
“哦,好吧。那我先看看。”我有些不知所措,但看到他纯静如水的眸子,我的心动了一下,忙不迭地朝风筝走去。
还好,放风筝这技术没有忘掉,我把风筝的骨架重新紧了紧,再把一条尾巴折断了几寸,让它更有平衡感,然后,快速地把风筝抬起,迎风奔跑,风筝终于迎着风飞向了高而阔的蓝天。
“飞起来啦!飞起来啦!”几个孩子一起又蹦又跳地叫起来。 风筝顺着风,沿着我手中的线持续地上升,上升,孩子们也越来越兴奋。刚才来向我求助的小男孩见风筝飞起来了,便向我身边靠过来,后来,索性将手伸向我拿着线轱辘的手,我明白了他的意思,不禁笑了起来。 “给,拿好!”
我将线轱辘递给了那个小男孩,他接过去,说了声“谢谢”,然后欢天喜地地放起了属于他的风筝。
听过小男孩的感谢,看着小男孩手中那越放越长的风筝线,我的心中生出了复杂的感觉。与其说是我协助了小男孩,不如说是小男孩协助我再拾回了童年。是啊,虽然我不再是孩童,但无论我长多大,都能够拥有一颗如孩子般纯净无瑕的心灵啊。对于每个人来说,童年终将会逝去,但记住那些美好的回忆,带着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在人生的路上前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与快乐呢?
想到这里,我赶紧跑上去,对小男孩说声“谢谢”,他先是愣了愣,后来却咯咯地笑起来。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阳光,抬头望天,风筝已经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了。 【亮点精评】
选题新巧。小男孩要“我”协助他修风筝,获得了一声“谢谢”,故事到了最后,“我”却向牵着风筝远去的小男孩说声“谢谢”,只因为小男孩的求助,让“我”重拾童年,找回了一种久违的童真。
文体鲜明。这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作者下笔单刀直入,写自己受春光吸引来到了童年经常玩的河边,没有啰嗦的开场白,没有不痛不痒的议论。写记叙文就是要尽量直接进入场景和人物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