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的雕塑》
教学目标:
1、欣赏西方近代雕塑艺术中的典范人物罗丹的作品,了解以法国为中心的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及风格。
2、通过欣赏罗丹等人的雕塑作品,使学生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情感的抒发。
3、通过对罗丹雕塑作品《思想者》的临摹,初步了解雕塑的艺术方法及其工作的艰辛和快乐。
教学重点:
1、了解罗丹雕塑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2、通过对罗丹的作品的欣赏,领悟其内心情感的表达。
教学难点:作品通过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和艺术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1分) 二、导入 (3分钟) 三、罗丹简介 (2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历史资料和图片;组织学生分组坐好。 通过对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的回忆,介绍西方雕塑艺术的状况及罗丹雕塑的地位引入课题。 1、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在课前所了解到的有关罗丹的生平。 2、请同学们讨论“艺术的最终表现是艺术家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板书《罗丹的雕塑》。 奥古斯特·罗丹 法国雕塑艺术家。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1840年11月12日生于巴黎平民家庭。24岁才开始正式从事艺术事业。1875年,罗丹旅游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等大师作品使他激动不已。1877年他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名为“青铜时代” 男子裸体雕塑获得赞扬。1880年,他的强调表现人类美德为主题的裸体塑像“施洗约翰”展出,进一步提高了罗丹的声望。自此罗丹建立了个人工作室,并接受政府定件,题材自定。他便选择了取材但丁“神曲”的“地狱之门”这一与建筑紧密相连的巨大艺术工程,耗去了他后半生的整整37年,至逝世也未完成。结合“地狱之门”完成的“吻”、“思想者”、“亚当”、“夏娃”等获得普遍的赞扬。1886年完成历史纪念雕像学生活动 学生从美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历史价值等方面分析。 学生分组收集各类资料的工作在课前准备,讲述资料的同学要事先进行筛选。 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向其他组或同组的同学提问。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教学意图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罗丹雕塑的关注和兴趣。 1
“加莱义民”。其后,完成“巴尔扎克”、“雨果”等一系列名作家、艺术家的塑像。 1916年法国政府为答谢罗丹把全部作品捐献国家,特建立罗丹博物馆。 1917年11月17日罗丹在巴黎附近的缪当去世。 四、罗丹的雕塑作品赏析 (10分钟) 深入分析《加莱义民》 (10分钟)
1、《加莱义民》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思考。 历史背景: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 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 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 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 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学生配合教师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共同完成局部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分析。 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 历史悲剧。 图片展示加莱义民的不同角度。加深学生 对雕塑是三维立体作品的印象。 作品题材:六位市民慷慨赴死的情景。刻 画了不同身份的市民在面对死亡时的内 心活动。 学生可以展开形式分析:雕塑构思新颖。罗丹用深刻的联想,充分发心理刻画和鲜明的性格表现,使作品具有挥。 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作品评价: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 残破中发现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 深的品格。 按小组到台前局部分析:通过对作品的局部分析对作品展现动作。 能深入的了解和简单的分析。(这一环节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达成目标)。 提问:六位义民中哪位是挺身而出并鼓舞 别人的长者?哪位昂首挺胸拿着将要交 给英军的钥匙?哪位扭过头去,不敢面对 现实?哪位是痛苦抱头的年轻人? 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发掘其内在的历史价值。 穿越历史时空,让学生想象作为古人的感觉。 提高学生兴趣。 2
欣赏其他作品:运用4种方法分析作品
启发学生用肢体语言模仿雕塑中的动作,和大家分享。 总结: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在震撼着人民的心。 2、《地狱之门》 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 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 3.《巴尔扎克像》 罗丹创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学家、艺术家雕像其中最为著名并引起争论的是大作家“巴尔扎克”像。为了将这一伟人的精神充分表现出来,罗丹重读了一遍巴尔扎克的主要著作,收集当世人对大作家音容笑貌的描述,研究了法兰西剧院的巴尔扎克半身塑像,又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都兰尼等地体现生活。在此基础上,罗丹又以现实生活中的相似者为模特儿塑造了七个巴尔扎克裸体人物,又将巴尔扎克写作时常穿的僧侣黑袍塑加在裸体上,就这样花费了七年时间,最后完成了“巴尔扎克像”。 4.《思想者》:198×129.5×134厘米,1880-1900年 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时,费劲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被预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 倍。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 罗丹为什么要用这尊粗壮结实的裸体形象来创造《思想者》,并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门饰《地狱之门》的顶上,用罗丹自己的几句话来解释,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 尝试分析作品,积极交流信息,感受不同雕塑作品。 小组进行讨论后总结罗丹作品的风格,其他组同学指出不足或填补知识空缺。 跟随教师的步骤一步步构图, 学生初步掌握欣赏评述罗丹雕塑作品的方法步骤。 举一反三,读懂美术作品。 尽量达到比例准确,构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