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课题申报模板:3598-“非遗”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咸宁职院为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非遗”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咸宁职院为例 1.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阐述了高等学校在民族文化建设上的使命。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接受非遗知识,对毕业后保护非遗,传播民族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中,许多非物质文化资源还不能登大雅之堂。全国各地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培养模式上可能有许多共性,但在教育特色和文化实践上却应该因地制宜。地方高校有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承担着地方社会服务功能,课题组从构建特色鲜明的非遗教育体系和高校文化建设结合着力研究非遗传承理论和实践。 1.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与地方文化关系有不少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关系;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大学形象;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学科建设等方面说明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及对策,但研究多是理论的,实践研究有待加强。

高校应该引领地域文化发展,应该吸收地域文化内容,选题促进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研究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培育和发展优良的高校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实用价值。

2.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2.1理论依据

2002年10月,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进入中国教育体系的开端。目前我国校园文化多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圈子内发展,呈现出极大的趋同性,与地方文化脱节,缺乏创造力。优秀的地方文化融入校园可以使广大师生及时看到地方发展现状、了解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自身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校面对地方实际需要,培养适用型人才。 2.2研究目标

课题以一所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实践结合为例,探讨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模式。建设专业特色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的新型校园文化。目标是挖掘地方文化的精髓,使之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当中,为学校文化注入活力,使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吸收地方文化内容,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同时为地方文化传承发展做贡献。 2.3研究的主要内容

2.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水平

改革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地方文化内容,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地方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或者在课程中增加地方院部文化内容,增加认识、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活动。 2.3.2引导教师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教师是知识与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与传播者。可以通过对原有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考核的方式来增强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意识,将地方文化内容引入课堂,适当立项研究。 2.3.3是改变传统的学习形式。

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集体研讨的形式使学生真正学习到地方文化的精髓。既给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也使每个学生都熟悉了更多的文化要素。

2.3.4丰富学生文化活动形式。

与地方文化融合存在于学生课余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引进来”。鼓励组建地方传统文化学习社团,丰富师生的学习和研究内容。定期在校内举行地方文化活动,邀请本地学者、文化名人做评委,激发师生学习地方文化内容的热情。邀请民俗特色艺术团体进校园、承办地方赛事、设立校园开放日等方式吸引地方文化走进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是“走出去”。可以利用自身人才、信息、科技优势,带技术下乡,进文化团体,为地方文化事业做贡献。带自己编排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进社区,增加亲密度,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实现将校园文化送出去的目标。 2.3.5校企合作增加文化融合密度

校企合作模式开展过程中产生的院部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在校师生与企业管理人员更好的理解彼此。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本地企业的商标、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吸收地方文化要素,也能将自身具有的院部文化要素带到企业中去,影响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办法、新思路。校企合作模式产生的效果及时反馈到教学内容和目标设定上去,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新的研究项目,加快知识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 2.3.6扩大文化融合平台

将地方文化团体吸纳为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中坚力量。如群艺馆、民俗艺术协会、摄影师协会等,这些团体对社会中出现的新文化要素有超前的敏感性,可以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心,从而扩大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平台。 2.3.7丰富文化传播媒介

建立地方文化展示网站,传播地方特色文化,以图片、音乐、文字、视频等形式展示地方文化资源;学校与地方加强科研合作,出版书籍、音像产品等,实现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最终达到文化融合。

2.3.8建立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探索生产性传承。

硬件建设上凸显地方文化特点。设立大师工作室、非遗研究中心,结合专业设置和本地文化产业,通过生产性保护,深入融合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大师团队与教师团队共同研究。通过项目化教学设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学生到工作室到企业体验,双方落实教育效果。 2.4正在进行的研究实践

2.4.1社会实践中融入地方文化内容 地方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申报建立“地方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并挂牌。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本地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参与搜集整理有关地方文化资料,撰写地方文化调查报告。制定地方文化暑期调查内容,调研地方文化的实际开展情况,回收调查报告和教师指导手册。

2.4.2非遗工作室的生产性非遗保护。

利用已经建立的三个非遗工作室,对接地方文化产业建设。大师工作室、非遗研究中心配备硬件,设工作人员。结合选修课和本地文化产业进行生产性保护探索。艺术类专业与企业合作。为地方产业、文化活动设计有地方特色的商标、包装。相关专业打造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品牌。如拍打舞、提琴戏、采茶戏、长歌演唱等,参与旅游节等文化经济产业。 2.4.3品牌专业与特色课程建设

(1)在品牌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上整合相关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办学特色逐渐形成,提升品牌专业核心竞争力。

(2)利用专业汇报表演,地方文化项目结合专业建设。职业技能比赛彰显专业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民间故事传说、民歌、民间舞蹈、传统工艺融入教学环节,融入技能比赛。 (3)艺术类专业特色设计比赛(展览)。举办展览,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品牌特色,时代特

色融入地方文化、经济产品设计、包装设计。 2.4.4校园文化活动。

开 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实践活动。成立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并通过各类学生竞赛、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进行展演,激活传统地方文化。社团活动适当延伸进社区,将校园文化中的地方文化辐射到地方。

与校园社团合作。合唱团确定民歌演唱的篇目并训练。舞蹈协会确非遗舞蹈项目并训练。器乐社团确定呜嘟等演奏曲目并训练。每年底举办一次地方文化展演,邀请各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有关单位参与 2.5创新之处

2.5.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水平。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地方文化内容增加认识开展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活动。通过教师专业与地方文化结合模式,引导教师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2.5.2校企合作模式开展过程中产生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在校师生与企业管理人员更好的理解彼此。

2.5.3建立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探索生产性传承。设立大师工作室、非遗研究中心工作场所,配备硬件,设工作人员。结合我院专业设置和本地文化产业,通过生产性保护,深入融合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 3、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3.1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现有文献进行搜集、鉴别与整理,并对得到资料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对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科学认识。主要通过网络数据库检索,查阅相关书籍、报刊的方式对国内外关于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与分析。 (2)调查研究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本地非遗文化客观情况,获取相关材料,进而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相关结论。通过访谈、问卷和观察等方式收集和了解相关数据和资料。

(3)跨学科交叉研究法

将民俗学、文化学、传播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综合运用,从理论研究入手,探索高校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内在机理。再理论与实地情况相结合,最终找到融合的契合点。 3.2研究思路与实施步骤

(1)2017.6-2017.7,成立研究团队,进行地方文化进校园的项目可行性分析。

(2)2017.8-2018.12,文化的融合分析与实施,部分非遗项目进校园实践。撰写中期报告,撰写研究论文。

6-12月,课程改革论证与实施,联合调研开设地方文化选修课。与地方文化机构团体合作建设品牌专业、特色课程

2017.9月-2017.12,完成非遗大师工作室建设,并开展工作。研讨与社会实践,开展特色活动,大师工作室与生产性传承研究与实践。

2017.12-2018.12,院部文化活动设计、专业特色与地方文化结合调研、重点文化活动计划 2017.12 -2018.9,与咸宁企业文化事业部门合作开展专业技能与地方文化结合的活动、特色文艺团体汇报展演,检验地方非遗文化进校园效果,并进行探讨,研究继续实施。 (3)鉴定结题阶段。

2018.9-2018.12,整理实施的数据等资料,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申报模板:3598-“非遗”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咸宁职院为例

“非遗”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咸宁职院为例1.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1.1问题的提出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阐述了高等学校在民族文化建设上的使命。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接受非遗知识,对毕业后保护非遗,传播民族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中,许多非物质文化资源还不能登大雅之堂。全国各地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w4kt108wy7d82u9zjlx7yogl1itcy00iq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